塑毒風暴重挫食品業,今(9)日台灣6大食品協會共同提出「3要1不」目標,除了要求政府嚴格把關食品原物料之外,也提醒民眾,要減少使用塑膠,並改變對食物美觀、好吃、便宜的消費習慣。

臺灣營養學會理事長王進崑說,危機就是轉機,未來政府除了要加強管制上源的原物料外,台灣民眾對塑膠製品的使用量也太大,這次許多產品中,都檢驗出微量塑化劑,可能是廠商在製造的過程中,使用塑膠容器所溶出的;而且,台灣濫用塑膠製品的情形也導致塑化劑「環境背景值」過高,他提醒民眾,要微波前一定要將食品移出塑膠袋,也建議多使用陶瓷、玻璃容器,符合環保。

「沒有一個東西是絕對安全的!」台灣農業化學會理事長江文章則拿出近日媒體報導,上面有業者的告白,說自己用了新鮮的食材被消費者嫌棄,加了添加物後反而大賣;還有饅頭業者自陳,黑糖饅頭裡面沒有黑糖。台灣公定分析化學家協會理事長孫璐西說,透過這次教訓,消費者也要檢討,不能總是要求食物漂亮、便宜、還要好吃。

臺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陳陸弘則提出,許多合法添加物都有一定的使用範圍,所有的毒也都與吃進的量有關,對於DEHP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訂為1.5毫克,歐盟則訂為3毫克,他解釋,若每天吃的量在3毫克以下,終生都不會有危險。王進崑特別說到,多攝取蔬果、五穀雜糧,也有助於加速排出塑化劑。

6大協會共同提出「3要1不」的主張,在政府方面,要協助食品製造商建立食品履歷,要推動食品原料供應商的專業訓練與證照,要與業者一同提供安心的消費環境;消費者方面,則不要過度擔心。王進崑說,在D-day(5/30)後生產的食品,都可以放心。

6大協會包括: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台灣保健食品學會、台灣營養學會、台灣農化學會、台灣公定分析化學家協會、台灣乳酸菌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