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面對中國威脅的反應,在國際上獲得很不同的評價。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於美國時間9月8日刊出美國知名專欄作家普雷特(Tom Plate)上週專訪馬英九總統的訪談內容。針對中國飛彈威脅的問題,馬英九的答覆是:「我們沒有能力強迫大陸當局移除他們的飛彈;然而藉由不斷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我們將可以持續促進兩岸的互相了解與友誼,讓兩岸人民理解到只有和平與善意可以帶來我們都想要追求的福祉。如此一來,飛彈議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普雷特9月6日就已經在英文版的《韓國時報》發表<避免與中國一戰>,推崇馬英九有智慧地處理兩岸事務方面,與中國之間維持既親近又保持安全距離的關係;然而,國際中也有不少警告台灣不要太一廂情願的諍言,例如《華盛頓時報》同樣在美國時間9月8日於刊出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的文章:<台灣面對日益增強的威脅 共黨中國正在破壞和解>。

卜睿哲引用上個月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對台灣發動攻勢的準備工作上沒有任何鬆懈,而且雙方軍事已經失衡,中國已佔優勢。這份報告指出,中國增強對台用兵能力的三個目的是:嚇阻台灣獨立、影響台灣接受北京的辭令,並且在與本島發生衝突時,嚇阻、延宕或阻止美國介入。

卜睿哲觀察到馬英九總統於2008年上台後,追求與中國和解。台灣任何領袖在短期間內想要推動全面獨立的機會是很低的。這儘管不意味台灣會在近期內與中國統一,但至少對北京而言,是朝著他們所樂見而非所懼怕看見的方向前進。

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持續擴張對台用兵的準備。解放軍或者以為,面對最壞打算,己方儘管已經預備多時,能力尚有不逮。中國刻意壓抑了短程飛彈的數量:今年和去年都一樣在1,050枚到1,150枚之間。就算短程飛彈的量真的沒有增長,也不太有意義。

首先,解放軍的飛彈數量平均每年增加100枚;其次,中國阻撓美國介入防衛台灣的能力增強了;第三,中國的飛彈精準性也增強了,就算量有減少,對台灣的政府樞紐、機場、港口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威脅也只會不減反增。

這些事態的發展意味著:

第一,台灣需要持續增強自己的嚇阻力量。

第二,美國需要持續地提供軍售給台灣,幫助她建立自己的嚇阻力,減低這個島的無力感。

第三,中國應該檢討她自己整軍備戰所帶來的反作用。不斷增加台灣的無力感,無益於爭取台灣人心;反而辜負了台灣選民當年支持馬英九改善雙方關係的好意。中國若一意孤行,逼使台灣人民基於心中對中國的恐懼而不是對中國的期待來投票,只會傷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