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軍持續在烏東地區「高歌猛進」,甚至拿下了位於頓涅茨克州的烏列達爾,將戰線向西推進。然而,有中國軍事專家發現,俄軍近期每天平均損失約 1,200 名士兵,換算下來每個月可能有近 3.6 萬名士兵在戰場上受傷或死亡。該專家分析認為,如果俄軍維持這個戰損比率,那就必須為了 2025 年的作戰,先行動員近 50 萬名兵力,否則將落入「沒兵可用」的境地。
《騰訊網》軍事專欄作者「雷姐的機械空間」引用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數據稱,目前烏軍對俄軍的戰損比接近 1 比 2 ,雖然俄羅斯有人數方面的優勢,一定程度上可以與烏克蘭「硬換」,但目前俄軍每日平均的傷亡人數接近 1,200 人,平均單日損失的裝甲車數量也超過 40 輛,損失的火砲更是達到 64 門。
「雷姐的機械空間」分析指出,按照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數據,俄軍每個月保守估計會損失超過 3 萬人,坦克、裝甲車以及火炮的月損失數量也可能上看三千,劇烈的消耗恐讓俄羅斯總統普丁感到十分頭痛。
「雷姐的機械空間」表示,如果俄烏戰爭按照目前相互拉鋸的形式繼續下去,恐怕很難在 2025 年之前宣告結束。加上俄軍不斷逼近基輔,以及烏克蘭對俄羅斯本土的持續打擊,未來雙方只可能面臨更慘烈的損失。「雷姐的機械空間」認為,如果按照每個月損失 3 萬人進行估計,俄軍很可能要在最近一年的時間內,動員近 50 萬名兵力進行填補,才能維持與現在相當的戰鬥能力。
然而,「雷姐的機械空間」稱,俄羅斯是一個具備左右東歐形勢發展的地區大國,不可能「傾全國之力」對烏克蘭進行侵略,仍必須保留一部分人手防範北約在芬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部署的兵力。因此,俄羅斯不但不能開展全國性的軍事動員,甚至就連是否進行局部動員都必須「謹慎考慮」。
「雷姐的機械空間」做出總結,認為除非俄羅斯能夠有效率且充分的調動現有兵力以及作戰物資,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拿下基輔,否則就必須考慮加強針對經濟落後地區的後備軍力動員能力,或是大量徵招烏東佔領區的民眾,盡力達成近 50 萬人的徵兵目標。同時,俄軍也必須對這些「新兵」進行充足的訓練,否則送上戰場就只會變成單純的「砲灰」。
「雷姐的機械空間」強調,如果俄羅斯選擇什麼都不做,以「慢性放血療法」的方式對付烏克蘭,雖然可能成功讓烏克蘭「先留完血」,但俄羅斯也會面臨十分嚴重的損失,「屆時,如果俄羅斯才想通動員 50 萬兵力,就已經太晚了」。
雖然俄羅斯能透過人數優勢「硬換」烏克蘭,但仍必須面對包含芬蘭、波蘭以及波羅的海三國的北約士兵。圖為在前線作戰的烏克蘭第三突擊旅士兵。 圖:翻攝自 雷姐的機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