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國家在金融經濟危機後已為公債過高而憂慮,國際貨幣基金(IMF)和國際勞工組織(ILO)在一份最新報告中主張政府繼續支出,創造質量足夠的就業機會以維持成長和發展。

這兩個國際組織13日將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召開高層會議,宗旨是尋求新方法促成具有充足就業機會的經濟復甦。它們在3日公布了將提供會議討論的聯合評估報告。

IMF在報告中稱台灣為「中國台灣省」,並指其為從2007年以來失業率升高最多的先進經濟體之一。

ILO指出,自2007年以來,全球失業人數增加了3000多萬人,且不見迅速減少的跡象;全球當前有2.1億人失業,是有史以來最多,許多國家的失業率也處於最高紀錄;此外,全球八成人口缺乏任何社會保障。

據ILO的估計,在未來十年,光是吸收新加入勞動市場者,就需要大約4.4億個新的就業機會,同時還需要更多機會來扭轉危機造成的失業問題。

IMF指「恢復總需求是解決失業的最佳良方」。它在報告中說,「作為一個總體策略,多數先進經濟體在2011 年之前不應該收緊財政政策,因為過早收緊會破壞經濟復甦。」

ILO也警告,即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先進的經濟體面臨穩定或減少公債的需求,「然而,過早收緊財政將會破壞成長,並導致更大的赤字與債務」。

它說,當多國同時突然改變財政政策,可能危及復甦的穩定性;為期數年的漸進調整較為可取,不只是對復甦和成長而言,對於消減赤字和債務亦然。在此過程中,為避免社會爆發動亂,「社會對話至為重要」。

ILO呼籲重視調整過程中利益和負擔的公平分配,尤其要保護最弱勢的群體。

上個月也是由ILO發布的一份報告說,去年及預估今年全球15到24歲的年輕勞動人口中,有13%失業,可能造成「失落的一代」。

IMF指出,從以往經濟衰退的經驗來看,失業者負擔的成本包括「收入持續減少、預期壽命縮短,以及其子女學業成績和收入下降」。同時,失業還會以降低社會凝聚力的方式影響人們的態度,「這是所有人將要承擔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