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外電爭相報導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議題。《環球郵報》的總編輯穆夏(Thomas Mucha)昨日也撰文向那些為此感到不安的人說,中國的經濟超越日本,的確值得憂慮,但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樣。

對關注亞洲經濟發展的人而言,中國超越日本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中國的購買力,早在十年前就已經令日本相形失色。對日商而言,中國的經濟能量是一件好事。瑞士瑞信銀行(Credit Suisse)的日裔經濟專家高士塩野便表示,日商在中國看到巨大的機會。這並不意味著日商看到中國的強大,反而是意味著中國的弱點。

沒有人能保證中國現行的經濟模式可以永續發展。中國過去三十年來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是因為將大量的廉價勞工投入沿海數以千計的工廠,拉高GDP,並提高幾百萬的勞工生活水準所致。

但此一模式已經開始出現問題。中國的工人已經越來越浮躁,要求更高的工資以及勞動條件。今年稍早,在本田、鴻海等高獲利外商公司都發生一些糾紛。

中國仍舊是一個很貧窮的國家,她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500,比納米比亞、東加、亞買加和其他95國還要低(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46,000)。

如果再將中國各銀行日趨嚴重的壞帳、持續惡化的房地產泡沫、以及中國商品的終極市場-美國的經濟狀況列入考慮,便會發現中國的實力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樣驚人。

真正驚人的,是中國的潛在弱點。

中國政府目前正小心翼翼地試圖將產業從沿海地區引到較為窮困的內陸地區。北京當局希望能減少對外銷的依賴,轉型成為仰賴國內消費,可以更為永續的成長模式。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創造新的工作機會、擴大社會安全網絡,而不能激起政治或社會騷動。中國此際的大計,是要發展一個穩定而消費導向的經濟模式。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真正的經濟強權。

然而,中國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太長遠的路要走。光靠GDP在本週超越日本,根本不能改變這個現實。

所以,我們該做的,是記住這件事,然後別太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