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BBC報導,最近在英國審查2010年預算出現相當戲劇性的變化。在超過50%的年輕人想上大學的情況下,政府將減少對大學的補助,也顛覆了英國民眾對大學學費支付的概念。

在Lord Browne對學生財務狀況所做的研究認為,學生的財務狀況許可時,政府對於大學的投資應當減少。因為當政府決定支持醫療和學校支出時,其他部分的公共支出預算就必須縮減。

英國財政研究機構指出,在最近三年的綜合支出報告顯示,大學的預算正面臨相當嚴重的擠壓,三年以來已經被刪減16%。這樣的情況也在英國引起反思,到底誰應該付費以支持高等教育。

此份報告也顯示,大多數人認為不論政府最終預算如何,父母和小孩必須分擔多餘的費用。

英國已通過大學預算刪減,最快可能在下個學期學費就會調漲,估計英國、北愛爾蘭國家的學生支出可能增加高達3225歐元。雖然也有輿論反應學費應該在一學期5000至7000歐元之間,但企業界對國會建議學費不應設上限。

QuinetiQ總裁John Chisholm指出,學費不該有上限「這是不可避免的且合理的」,而且他說,「最終會出現市場機制。」

John也是國家科技與藝術基金會的主席,他認為大學的市場機制無論對學生或是雇主都將會帶來好處。他說,大學走向市場導向可能會讓某些大學倒閉,就如同在企業界一般。不過他也感到好奇,英國存在超過140所大學,為什麼市場淘汰的機制不如預期?

在此份報告揭露後,愈來愈多人了解到學費免費(free-for-all)是不可行的,也有愈來愈多人覺得學費上漲是趨勢,但為什麼政策要拖延到選舉以後再做決定?因為現在國家財政吃緊,任何有關的學費新制度或是純粹的設學費上限都有一定的問題存在。

但是提高學費短期內並不會對政府財政有幫助,只會納稅人的負擔,因為有很多學生是向政府貸款付學費的。政府除非停止提供借款,否則只能等學生畢業並且有一份年薪水15000歐元時,才能拿回貸款。

另外一個解決方法,是提高學生的借款利率,現在學生支付的利息只能維持剛好收支平衡。

倫敦大學經濟系教授Nick Barr指出,國家對學生貸款的補助,卻使納稅人多支付30%的稅金。於是有學者在最近財政研討會提出建議,指出無論學費上限為何,學生應該支付反映真正成本的利息。

Barr教授則說,沒必要像信用卡或銀行一樣,對學生收取市場機制的利息費用。不過學生的支出應該償還政府的成本,至少借一塊還一塊。

英國國家學生會不斷拒絕將學費與貸款合併的制度,但是也同意學生應該為了取得學位支付等同的代價。

國家學生會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是在學生畢業以後從薪水裡多抽2.5%償還,此資金可以用來支持大學的支出,而不是回到政府的口袋。他們向政府表示,利用此種政策可以有效支持大學的發展。

但是政府並不樂見此情況,政府不希望將稅收運用在特地服務上。對此,學生會長Wes Streeting在英國的大學會議中表示,大多數的學生支持此想法並會投下同意票。

不可否認地,教育支出的議題在日後的選舉將愈形重要,也是在野黨和執政黨進行鬥智的議題。(http://newta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