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昆明一間醫院聲稱在十六小時內完成三十一台器官移植,這樣的數字之所以引發疑慮,是因為在中國,器官移植長期處在爭議中心:器官來源從何而來、流程是否符合倫理,外界始終得不到答案。

中國長期存在器官來源不透明的爭議,從捐贈制度到移植流程,都缺乏足夠的第三方監督;當外界連基本資訊都看不到時,更像是一種警訊;台灣社會習慣把醫療建立在信任上,這種不透明自然會引來疑問,也再次凸顯兩岸在制度與價值上的巨大落差。

台灣的器官捐贈雖然仍有提升空間,我們願意檢視制度是否完善,多數人會關心捐贈者意願、家屬是否理解、移植流程是否受到公正管理;公民團體與立法者也持續推動更多透明與監督機制,確保每一次移植都是基於尊重與自願;相比之下,中國昆明的事件讓人意識到,沒有資訊的公開透明,就沒有所謂醫療倫理的保障。

更令人疑惑的是,一天完成三十一台手術,意味著醫護團隊承受極大壓力,手術品質、術後照護是否周全,外界完全無從得知,手術量大不等於醫療進步,反而可能突顯體制內部的競業壓力、績效導向,甚至是管理層為了亮眼成績所做出的極端安排。

這讓我們看到中國醫療與社會的亂象,不僅是因為透明度不足、監督力道薄弱、資訊公開與否都集中在官方,昆明31台器官移植手術事件,猶如一面警示鏡,提醒我們當下台灣在推動醫療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必須時刻警惕倫理的底線和制度的透明。

如果我們能從這起事件重新思考制度的根本,讓醫療回到尊重、透明與信任,那麼每一次移植都不只是延續生命,也是對社會價值的一次驗證。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