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樸言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樸言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活到150」成敏感詞:荒謬的九三閱兵,照出中國的恐懼

    2025.09.10 | 14:10

    這幾天,中國又演了一齣荒唐劇,「活到150歲」居然成了敏感詞。起因很單純:普丁和習近平在九三閱兵場合聊到長壽,影片一出,立刻在全球媒體和社交平台瘋傳,沒多久央視就緊急撤下,連「150歲」這幾個字都要屏蔽。活得久,本來是人類最自然的願望,在中國卻成了不能說出口的禁忌。這件事更凸顯了中國政治氛圍的極端敏感,有人怕「150歲」被解讀成領袖要長命百歲、權力永遠不交棒;也有人注意到,兩人談的不是單純的健康,而是生物技術、器官移植,甚至「長生不老」。偏偏中國的器官移植早就爭議纏身,國際人權組織多年來質疑他們涉及對良心犯的器官摘取。當「長壽」和「移植」這種詞彙,從兩位極權領導人口裡說出來,自然會讓外界直接聯想到那些黑幕。可怕的是,這不只是一次下架影片那麼簡單,而是再次顯示中國在資訊流通上的隱形控制手段。一方面把領袖捧得高高在上,一方面對境內外的輿論層層設防,連一段新聞素材都得被嚴格把關。試想,一個社會連「活多久」都不能討論,那新聞還能談嗎?批評還能談嗎?當一個國家連「活多久」都要管制,它怎麼可能容許人民討論未來?怎麼可能給多元想像留下空間?台灣今天還能自由談科技、談醫療、談未來,是因為我們還有言論自由、還有透明制度。但如果我們掉以輕心,讓假訊息、威權思維一點一滴滲透,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得小心翼翼挑選自己說出口的每一句話?
  • 投書 看重慶投影抗爭與台灣自由的距離

    2025.09.05 | 10:26

    近期,中國重慶大學城的夜晚忽然亮起巨幅投影「推翻共產黨」、「不要奴役要自由」,這樣的字眼對於北京當局是致命的挑釁,卻仍有人選擇點亮它。這件事也凸顯了兩岸社會最明顯的差距,在台灣可以在網路上大罵政府,在街頭舉布條抗議,在議場裡跟立委吵到翻桌,卻沒有人因為一句口號被消失。反觀中國,光影投射幾句話就能引來全城清查,自由與不自由的界線就是如此殘酷。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年輕人的抗爭方式正在變化,從幾年前的「白紙運動」,到如今的「投影革命」,這是壓力被逼近臨界點的證明,連一句「不要奴役要自由」都不能說,只能透過投影來表達。中國近年也透過內容審查、技術管控與認知作戰,不斷嘗試滲透台灣。假訊息、網路帶風向、分化群體,正在悄悄侵蝕我們的言論場域。民主維護早已是大家的共同功課;重慶的投影提醒我們不要把言論自由視為理所當然,它需要警覺、需要珍惜,更需要彼此守護。我們更該記得,民主和自由最怕的不是敵人,而是冷漠,唯有持續用聲音守護,台灣才能更為堅韌。
  • 投書 研究生輸給保全,折射中國教育與產業的失衡

    2025.08.28 | 09:24

    在中國,就算拚到研究所畢業,端著一紙高學歷文憑,卻仍可能面臨「高學歷、低起薪」的現實:研究生起薪三四千人民幣,往往不如清潔工、外送員、甚至物業保全來得穩定。這種「腦體倒掛」──腦力勞動者的收入與地位低於體力勞動者──已不是笑談,而是當代中國青年的集體處境。問題不只是年輕人「難找工作」,而是中國的教育與產業早已脫節;過去二十年,大學和研究所不斷擴張,知識被大量生產,但產業升級卻停滯不前。真正能承接高學歷人才的領域有限,大部分崗位依舊是低附加價值製造與國企壟斷,於是「高學歷不等於高收入」成了現實。中國的問題往往被簡單歸咎於「年輕人不夠努力」或「期待太高」,卻很少有人願意觸碰背後的矛盾:教育投資與產業結構根本不匹配。當腦力勞動的價值被壓縮到不如體力勞動,這不只是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體制的隱憂。台灣當然也面臨挑戰,青年焦慮並不是對岸獨有,但至少我們還有產業出口與社會監督,能迫使教育和市場保持對話。如果有一天,學歷也逐漸失靈,努力再也換不到出路,那麼我們與中國的距離就不會那麼遠了。註:「腦體倒掛」腦力勞動者(高學歷、專業人才)的收入與社會地位低於體力勞動者的現象。
  • 投書 持刀亂砍、街頭標語、公安拐賣──中國正陷入全域不安全感

    2025.08.24 | 22:44

    廣西南寧街頭出現持刀亂砍,湖南小學也傳出孩童被攻擊,這樣的場景在中國並不陌生,真正可怕的不是兇手,而是整個社會氛圍已經把人逼到絕境──當沒有制度能疏導壓力,當連發聲的出口都被封死,暴力就成了唯一選擇。河北街頭冒出的「中共不等於中國」標語,很快被清除,但它留下的裂縫卻更加刺眼,在一個徹底封閉的環境裡,哪怕只是幾個字,也能震動人心,那不是單純的口號,而是一種無聲的質問:這片土地,到底還屬於人民,還是只屬於政權。蘭州一位七旬母親公開控訴公安拐賣兒童,真假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早已崩潰,公安不再是安全的象徵,而是恐懼的來源,司法不再是救濟的最後一條路,而是人們心中最深的黑洞。從街頭暴力,到突兀標語,再到母親的控訴,三個看似無關的事件,卻拼湊出同一個現實──中國社會正陷入全域不安全感,人們走在街頭擔心會遇到暴力,抬頭望見標語懷疑自己能否說出真心話,甚至在家裡也不確定公安能否守護孩子,這樣的社會,還能談什麼安全感。台灣之所以不會落入這樣的處境,是因為我們仍有言論自由、司法獨立與公民社會,人民能質疑政府、能監督權力,能在體制內找到出口,這正是我們最大的保障,也是最該守住的底線。
  • 投書 窮兵黷武的代價,買不起人民的未來

    2025.08.22 | 08:15

    在中國人們習慣抬頭看見天空被戰機劃過,每一次演習、每一場軍演,都伴隨著隆隆轟鳴,但同樣在這片天空下,更多家庭正低著頭,計算著下個月的生活費能不能撐過去。中共選擇把資源押在武器裝備上,告訴人民這是「安全」與「榮耀」,可是真正的安全,是讓父母不用擔心孩子生病會拖垮全家;真正的榮耀,是讓年輕人不用憂慮未來在哪。飛彈列隊、軍艦下水、一次次聲勢浩大的展示,背後都是數以百億計的經費;這些錢,本可以是更多的基層醫院、更公平的教育資源、更穩定的社會保障,更諷刺的是,這些年將領落馬、軍中貪腐的消息不斷傳出,人民早已看穿,那些昂貴的武器不僅沒帶來安全感,反而顯現政府的腐敗與失衡。當中共愈依賴軍力展示來維繫政權,就愈顯得不安,因為現實裡,房子爛尾、青年失業、醫療高壓,這些才是最沉重的問題;當問題無法解決,就把壓力轉向外部,用軍演和威脅來掩飾。飛彈可以劃破天空,卻劃不開人民的焦慮、戰機再吵,也掩不住沉默的日常;政權要掌聲,但人民真正要的,只是安穩生活,這就是中共窮兵黷武最沉重的代價。
  • 投書 400億大閱兵,換不來中國人的溫飽

    2025.08.21 | 11:55

    中國官方宣布,這次「93閱兵」總花費高達361.98億元人民幣,約合4000多億台幣,這筆天文數字被用來維護場地、排演、軍備展示與宣傳動員;在鏡頭前的閱兵確實光鮮亮麗;但對許多正在與失業、房貸、醫療開銷搏鬥的中國人來說,這些活動卻顯得格外刺眼。在中國北方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投遞了數十份履歷卻石沉大海,只能靠外送維生、在南方許多家庭背著沉重貸款,卻永遠等不到「爛尾樓」交屋、在洪水氾濫的黑龍江與吉林,災民至今仍睡在臨時帳篷裡;對這些人而言,361.98億元若能用在安置、補助或基建維修,遠比一次性的閱兵更加有意義。問題在於,中共總是先顧「面子」,哪怕犧牲的是真正影響民生的「裡子」,閱兵能塑造政權強大的形象,能暫時凝聚民族情緒,卻無法改善百姓的日子;正如網友所說:「閱兵給國家看,日子卻要自己熬。」一次次的煙火與排場,真正消耗掉的,是整個社會對當權者的耐心與信任。閱兵帶來的掌聲轉瞬即逝,但人民的困境卻揮之不去,中國的問題不是軍容不夠整齊,而是民生至今仍難以安頓,權力沉迷於展示武裝力量,卻忽視人民的基本需求,這場耗資400億的表演,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的冷酷提醒,在當權者眼中,民生永遠排在最後。
  • 投書 維穩優先,正義缺席:中國江油霸凌案的警訊

    2025.08.19 | 20:55

    中國江油校園霸凌的影片在網路上瘋傳時,第一個感受到的不是震驚,而是心寒,當孩子在校園裡被拳打腳踢,已經足夠令人憤怒了;然而更痛心的是官方面對事件的態度,是冷處理、是模糊焦點,好像只要「維穩」,事情就能當作沒發生過。這不只是孩子之間的衝突,而是整個中國社會「正義缺席」的真實寫照。這不是單一事件,當錦州 Coser(角色扮演者)被羞辱時、當河南與陝西女學生被毆時,影片相繼流出曝光;你會發現,弱勢者不管是學生、年輕人還是女性,只要被欺負,往往等不到一個公正的回應;中國社會的憤怒,只能在轉發與留言裡發洩,卻始終看不到它們的制度真正給出答案。而當中國人民把憤怒帶到街頭時,迎來的卻不是正義,而是警察;當家長們舉著「給孩子公道」的標語,卻在短短幾小時內被清場,有人被架著手臂、壓著頭推上警車;同一時間,網路上的影片與討論也被迅速刪除,帳號被封,訊息被消失。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中國體制要守護的不是孩子的安全,而是它自以為的「穩定」;可是,一個沒有公平正義的穩定,還能算是穩定嗎?對我來說,這正是我們應該警惕的地方。霸凌、暴力事件在哪裡隨時可能發生,但差別在於,在台灣至少還有討論的空間、監督的機制;當問題能被揭露,就還有改變的機會。中國江油霸凌事件提醒我們,守護透明與自由的社會不是口號,而是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孤立無援的基礎。
  • 投書 大抓訪民、將領落馬:習近平的九三閱兵,是維穩還是清洗?

    2025.08.18 | 10:07

    中共在閱兵前夕,大量訪民被以各種名義關押、遣返,儼然成為一場全民戒備的「清零」行動,這些長年冤屈無法解決的人民,選擇在北京上訪,盼望能獲得高層關注,卻被中共視為「不穩定因素」;所謂「維穩」,其實是用封口和驅逐取代解決問題,這不僅顯示出體制的僵化,更凸顯政權的脆弱:連最微小的聲音,都能令他們感到不安。與此同時,解放軍再掀風暴,自去年火箭軍高層被查,到今年閱兵前夕再有多名將領落馬,軍隊內部的清洗未曾停歇,習近平藉由「反腐」名義,持續排除非「習家軍」的將領,以確保軍隊的絕對效忠;短期內或許能鞏固習近平的軍權,但長期下來卻可能使軍心動搖,當將領人人自危、內部信任崩潰,軍隊的凝聚力與戰力恐怕都將受到侵蝕;閱兵看似彰顯軍威,實際反映出對權力的不安。對台灣而言,中共內部的「維穩」與「清洗」都會牽動台海局勢,一方面,北京可能透過對外強硬轉移矛盾,以民族主義凝聚民心;另一方面,權力鬥爭也可能導致決策混亂,增加誤判風險;這種不確定性,比單純的軍事恫嚇更值得我們警惕,我們不必被閱兵場上的排場嚇倒,而要看穿中共「強大幻象」背後的脆弱與不安,唯有持續強化自身防衛、鞏固民主制度,這才是我們面對中共威脅最堅實的底氣。註:1.訪民:長期上訪卻得不到回應的民眾,他們常因持續申訴而遭到地方政府監控、驅逐甚至拘押。2.上訪:中國民眾因冤屈或爭議,無法在地方解決,轉而到中央機關陳情。
  • 投書 建軍節「靜音」暗潮洶湧:中共軍權不穩牽動台海局勢

    2025.08.15 | 09:07

    過去中國總愛大張旗鼓地閱兵、亮相新武器,藉此凝聚軍心、宣示國威;今年卻是官媒報導縮水、軍事畫面稀少,彷彿進入「靜音模式」,從過往的脈絡來看,中共軍中整肅與高層換血早已擺上檯面,這次低調恰恰印證內部權力重新鋪排尚未塵埃落定;歷來中共最怕被人看破手腳,當陷入不穩時,第一反應不是示弱,而是將轉移焦點、刻意噤聲,這種寒蟬效應,反而把高層對軍中離心、派系分裂的憂慮暴露無遺。更耐人尋味的是「福建艦」,作為新一代航母, 本應是揚眉吐氣的象徵,但官方宣傳僅留下甲板上一道模糊陰影,刻意迴避最關鍵的電磁彈射瞬間,若技術成熟、試驗成功,何樂而不為?選擇遮掩,無非擔心國際檢視,更怕國內看破真相,這份刻意的留白,不只是宣傳策略,也是一種心虛與自信不足的投射。面對台海與國際局勢,這種壓抑與沉默,本身就是戰略失衡的訊號,中共內部一旦不穩,對外往往反應過度,藉由軍事恫嚇來轉移焦點,這種慣性操作雖能短期撼動輿情,卻填補不了軍事實力與外界預期之間的落差;更關鍵的是,低調本身反倒給美國、日本等國拉長了「應變窗口」,在印太地區有更多時間與空間調整部署。在台海與國際情勢下,這種刻意的壓抑與沉默,其實就是戰略失衡的警訊,中共內部一旦出現不穩,往往會對外過度反應,以軍事恫嚇轉移視線;這種慣性操作或許能在短期內擾動輿論,卻無法彌補軍事實力與外界預期之間的落差;讓美國、日本等國得以延長「應變窗口」,在印太地區爭取更多調整與部署的時間與空間建軍節的刻意低調與「福建艦」的精心安排,並非偶然的插曲,對台灣來說,面對這種隱而不宣卻持續累積的壓力,更需要的是冷靜與韌性:識讀資訊戰、強化民防與關鍵基礎設施演練、分散供應鏈並備援,以及與民主國家的日常協作,看懂不尋常的訊號,不是為了恐慌,而是把風險變成準備,把壓力變成節奏,這不僅是國防課題,更關乎我們社會的韌性與日常的安全感。
  • 投書 從屈公病到糞水:中國的「信任赤字」正讓社會全面失控

    2025.08.02 | 12:41

    當台灣民眾在超市挑選商品時,除了價格,我們往往會信任包裝上的標示,信任政府的食安檢驗。當水龍頭流出異味,我們會要求自來水公司給出明確解釋。當傳染病疫情出現,我們期待政府能即時透明地通報。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在中國卻成為一種奢望。近期的幾起事件,像是一面面照妖鏡,徹底映照出中國社會信任機制的全面崩潰:首先是杭州的自來水發臭事件。面對市民的抱怨與質疑,官方通報竟堅稱是「藻類」引起的,而非民眾懷疑的「糞水滲入」。這種「避重就輕」的官方說法,立刻引發輿論反彈。因為在中國,民眾早已習慣了當局在環境問題上的遮掩,從霧霾、毒奶粉到各種污染事件,官方總在第一時間試圖壓制真相,而非誠實面對。緊接著,中國網紅自營的衛生棉品牌被控致癌物超標,更有超過三十人因此罹癌。這不僅是一起單純的商品糾紛,更揭示了在中國瘋狂的帶貨直播背後,缺乏嚴格監管的商業亂象。當人民連最貼身、最基本的生理用品都無法信任時,這不僅是個人消費的風險,更是對整個市場與商業倫理的集體絕望。而廣東的屈公病大爆發,更是將這份不信任推向高峰。在屈公病確診病例已超過四千例時,官方的通報卻異常低調,且無任何死亡報告。這種做法,讓我們聯想到當年 SARS 與新冠疫情初期的應對模式:先是隱瞞,繼而淡化,最後是維穩。當公共衛生資訊被視為國家機密,民眾的知情權被犧牲,最終買單的,永遠是那些最無助的普通百姓。在一個缺乏透明度與監督的社會,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都可能引發廣泛恐慌,當政府不被信任,商業道德崩壞,醫療與公衛資訊又被層層受限,社會的信任基石便已徹底動搖。當我們看到這些中國亂象,不應僅僅是茶餘飯後的八卦,而應是一面鏡子,我們的民主制度讓我們有權利質疑政府,有權利要求廠商負起責任,有權利知道公共衛生的真實數據,讓我們看見台灣社會這些來之不易的權利有多麼珍貴。
  • 投書 綠水與毒手機殼:中國亂象,台灣不能視而不見

    2025.07.27 | 09:05

    想像一下,你打開家中水龍頭,流出來的不是清水,而是詭異的「螢光綠液體」;又或者,你買了電商平台上一款便宜又漂亮的手機殼,卻不知道它的鉛含量早已超標數倍。這些不是恐怖故事,而是正在中國大陸真實發生的日常。北京最近爆發「綠水事件」,民眾家中自來水竟流出綠色液體。當局解釋是「潔廁寶倒灌」,卻無法交代為何飲水系統會與廁所用水混管。同時,有媒體檢測大陸網購手機殼,鉛含量遠高於安全標準,對孩童發育與成人健康都可能構成長期危害。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問題發生後,地方政府與相關單位的回應往往輕描淡寫、推諉卸責,甚至封鎖討論、刪除評論。這不僅讓受害者無法得到真相與補償,也讓整個社會對公共安全失去信任。而這些亂象絕非個案。今年以來,大陸已有十多個省市爆發工人抗議、民眾示威,訴求多集中在環境污染、拖欠工資與物價高漲。這些社會緊張現象背後,反映的是:當監管鬆散、言論受限、制度不透明時,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實極為脆弱。台灣社會也必須從中看到警訊。中國的產品早已滲透我國電商平台與進口市場,當地的治理問題,可能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健康與消費安全。我們不能只把它當成對岸的笑話,而要思考:我們的商品檢驗制度是否完善?政府在面對潛在風險時,有沒有積極監管、主動揭露?廉價,從來都不是沒有代價的。真正能守護生活品質的,不只是標語與法條,而是讓制度發揮作用,讓民眾有知情權,讓問題能被說出來、被解決。這是我們與極權社會最大的不同,也是台灣絕不能失去的價值。
  • 投書 從文化交流到科技封鎖:兩岸關係裡的權力博弈與台灣挑戰

    2025.07.22 | 16:42

    近年來,兩岸關係越來越複雜,矛盾也不只停留在政治層面,文化和科技的角力日益明顯。最近,臺灣音樂家到中國演出,本該是藝術交流的好機會,卻被硬生生要求喊出「我愛黃河、我愛中國」的口號,讓這場演出變了味。藝術本應是自由的,但政治的干預卻讓這份自由變得脆弱,也讓人開始質疑兩岸交流的真誠度。同時間,中國也在科技領域對台灣下重手,將包括漢翔、中科院等8家重要台灣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明顯是在用經濟和科技的力量施壓。這種針對高科技和國防產業的限制,不只影響企業經營,更讓台灣的科技自主能力面臨嚴峻挑戰。這兩件事看起來像是不同的事件,卻其實是中國在兩岸關係中從文化軟實力到經濟硬實力的全面施壓。這種多層次的壓力,讓台灣在維護自己的主權和自由時,必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局勢,台灣不能坐以待斃。文化交流必須守住藝術的獨立性,拒絕被政治掛帥,讓交流回歸到最初的純粹與真誠。科技方面,政府和產業更要加強自主研發,打造有韌性的產業鏈,降低對外依賴,才能提升抵抗外來壓力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國內社會要更清楚這場局勢的複雜,不要被情緒牽著走,而是用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去面對問題,尋找多元的解決方法,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