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昌列貪汙案被告不認錯,反轟執政黨鷹犬。

 

  台灣政治人物犯錯後,能不能負責面對、誠實道歉,反映的是一個政黨的文化與格局。黃國昌已多次犯錯,不只是養狗仔事件,「腳尾飯 2.0」爭議到現在的列貪汙案被告,黃國昌不願負責也不願道歉!

 

  中研院學者時期的黃國昌,也曾努力善盡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周成功教授是行動關心台灣國家社會的大砲型學者,記得陽明交大退休教授周成功,曾分享其對儒家文化的看法,願意推廣傳統文化比較好的一面,比如說知識份子的責任,排斥負面封建思維,去想辦法調和、融合並用去創造一個新的台灣文化傳統。

 

  所言甚是。

 

  我認為孔子不應被神化和宗教偶像明星化。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今曲阜市),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後開始編修《春秋》一書

 

  孔子是活生生的人,有人類所有的慾望包含食慾和性慾,有痛苦、有快樂、有悲傷、有高興、有沮喪、有成功,也有失敗,但他是「理想主義的行動堅持者」,行動實踐「理想性」的萬世師表。雖然孔子在世時就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後世統治者和信徒也陸續尊稱他為「聖人」、「文聖」、「至聖」、「萬世師表」等。

 

  但孔子會想成為被崇拜的聖人權威嗎?

 

  答案是NO,他是打破了舊日權威階級壟斷教育的第一人,當然不會想成為第二個權威。

 

  觀察各宗教把孔子當聖人偶像崇拜,食古不化自以為是其弟子,其實是自我感覺良好狂熱粉絲,從未開啟獨立思考去做判斷,孔子從未把自己塑造成聖人偶像,這不是孔子所樂見,孔子的詮釋權也不屬特定宗教。

 

  然而,穿越千年,「孔子春秋筆法」是適合2025年的台灣政治/政策評論筆法;因行文採用「微言大義」,指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原意是指由後世人嚴格查定前人,看誰是極惡之人、誰尊敬當朝,即所謂「善惡自有歷史證明」。

 

  春秋筆法有一功能會讓做出錯誤行為的人,不斷對號入座,只想到惱羞成怒要報復洩恨,卻不願意問自己有無此錯誤行為,進而改正其錯誤行為。

 

   紙包不住火,你還以為在演台灣三立八點檔,自以為一手遮天嗎?

 

   說到底,你確實有做這些為所欲為,侵害他人需入獄賠償等錯誤行為,還在影射東影射西,難道沒有嗎?不要在不知悔改,「見笑轉受氣」(Kiàn-siàu tńg siū-khì)!

 

  面對黃國昌死不認錯,「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對號入座有過不改,且一錯再錯,最主要是不能切實自我反省糾正,春秋筆法也讓台灣政治人物了解錯誤在哪裡,這樣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有過改之,對個人政治生涯和台灣這個國家社會利益都有多贏的效果!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