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女都感受不到我的愛?我明明付出很多了!」幾天前,我和鄰居奶奶閒聊時,她忍不住向我抱怨。
愛之語────關於愛的五種具象化形式
你聽過「愛之語」嗎?「愛之語」由美國婚姻治療師蓋瑞·巧門在 1990 年代研究兩性親密關係時提出。他認為愛不只是抽象的感覺,而包含「如何表達與體驗愛的方式」。他將愛之語分成五種類型:肯定的言語、精心的時刻、服務的行動、肢體的接觸、禮物的饋贈。
若要理解某個人的愛之語,可以從他在感情中最常抱怨、最常要求或最在乎的事進行觀察。例如:有些人總批評另一半不會甜言蜜語,有些人則在情人節一定會準備花束。
雖然愛之語多被應用於兩性研究與婚姻分析,但其實家人、朋友之間也同樣適用。每個人的性格、成長過程與偏好都不同,理解彼此的愛之語,能讓心意被更準確地接收,使關係更為順暢、情感更加緊密。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被愛的方式
回到與鄰居奶奶的對話,我向鄰居奶奶追問事情的詳細過程。據她所說,因為不知道如何與孫女增進感情,所以才總是買文具、零食和玩偶給她,但從未真正詢問孫女是否喜歡,只是一味地送。
聽完後,我問鄰居奶奶:「除了送禮物之外,妳還有做什麼嗎?」她嘆了一口氣後,說她還會幫孫女打掃房間、準備晚餐,最後又補上一句:「我的孫女是不是不懂得知足?」
然而,由於我時常拜訪鄰居家,甚至曾當過那位孫女的伴讀,我很清楚孫女不領情的原因────她們倆的愛之語截然不同。孫女生長在隔代教養家庭,家人都因工作忙碌而少與她互動,加上她個性較缺乏自信,因此「肯定的言語」和「精心的時刻」對她尤其重要。反觀奶奶,成長於物資匱乏、情感不擅明說的年代,因此她的愛大多透過「服務的行動」與「禮物的饋贈」來表達。換言之,奶奶和孫女並不是不愛彼此,只是因為愛之語的不同,而無法接收到對方完整的心意,甚至造成了爭執和誤會。
完整的愛,是「看見」與「實踐」
我向奶奶解釋愛之語後告訴她,理解原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調整做法:少送些她以為孫女會喜歡的東西,多花時間陪伴她、關心她在學校發生的事,讓她真正感受到被看見、被放在心上。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愛是藝術,需要學習知識與努力實踐。」我們一生會遇到無數的人,但沒有誰天生就懂得如何去愛。唯有透過持續的學習、觀察與調整,才能在關係中與對方舒服地相處。
這過程需要不少時間,也需要大量經驗的累積,但我們可以用一生慢慢探索,不必過於著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