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在社群媒體上的操作愈發明顯;尤其在東亞局勢緊張、日本強化安全政策之際,社群空間成為中國推動「仇日」與「反臺」敘事的主要場域;透過大量帳號與高度情緒化的貼文,中國能迅速聚攏特定輿論,形成對外批判、對內動員的氛圍;這種敘事不只針對日本,也同時延伸到臺灣,形成「雙向攻擊」的固定策略。

在塑造仇日情緒時,中國常以歷史記憶作為主要素材;把複雜的戰爭敘事簡化成情緒化的二元對立,再配合影片剪輯、標題激化與帶風向帳號的同步推播,使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受到強烈的民族情緒影響;同時,中國也放大「日本軍事化」與「日本不斷挑釁」等說法,讓情緒性內容取代事件本身的背景脈絡;由於形式簡單、易於轉傳,這些訊息往往比正式資訊更快佔據版面。

同樣的操作被移植到對臺敘事中;中國把「日本支持臺灣」設定為「日本介入中國內政」;再把「臺灣與國際合作」描繪成「依賴外國勢力」;在這種框架中,臺灣被定位為「受日本操控的代理者」,讓使用者在憤怒與不信任的情緒下更容易接受負面觀點;此舉不只影響臺灣的國際形象,也企圖削弱臺日互動的社會支持度。

這類操作的真正風險,不只是資訊被扭曲,而是中國正在以社群平台重新定義東亞「誰是敵人」的敘事;當仇日與反臺兩者被捆綁為同一套情緒邏輯,區域社會將被迫在他國設定的框架中思考安全議題;對臺灣而言,挑戰不只是辨識訊息真偽,而是如何維持自主的敘事空間,避免在情緒引導下被迫接受並不存在的「敵我劃分」;在高度連結的社群時代,保持冷靜與清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