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Taron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Taron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當中國說要通緝你;它追的不是人,是話語權

    2025.11.18 | 13:48

    沈伯洋與「閩南狼」最近被中國列入所謂「通緝名單」;這件事在臺灣社群引起不小震撼;更凸顯中國正試圖擴張其司法管轄、把政治手段包裝成跨境執法。從國際法與主權原則來看,中國根本沒有權力對他國公民發布通緝;臺灣是民主國家;臺灣公民的行為與言論受臺灣法律保障;不受中國法律拘束。   然而這些「通緝」本身並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背後的敘事戰思維。中國透過發布名單來塑造三種效果:一是威嚇境外批評者;讓人產生自我審查;二是對國內宣傳「境外勢力干預」;鞏固民族主義敘事;三是向外界暗示「中國有資格跨境執法」;試圖讓國際社會逐漸習慣其不合理的主權擴張。   敘事戰的危險不在法律效力;而在於營造「看似合法」的心理壓迫。許多人若未深入理解中國政治運作;容易被「法律名義」誤導;以為被通緝的人真的做了什麼嚴重的事。如此一來,輿論開始動搖;社會討論出現模糊地帶;甚至有些人會懼於發聲;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這正是中國想達到的效果——不用抓人;只要讓你自己害怕。   身為大學生,我認為臺灣不能對這些跨境恐嚇視若無睹。今天是學者與網路創作者;明天可能就是一般公民。中國將政治意圖偽裝成司法行動;這是一種低成本卻高效的威嚇手法;若不及時揭穿,會逐漸侵蝕臺灣民眾對自身自由的信心。   因此臺灣社會必須明確表態:中國的跨境通緝缺乏國際法基礎;對臺灣公民不具任何法律效力;民主社會不接受這種假法律形式的敘事戰。唯有如此,才能維持我們的心理韌性;也才能讓世界看到臺灣拒絕被威權敘事牽動的立場。
  • 投書 風雨之中,信任同行

    2025.11.12 | 14:20

    鳳凰颱風外圍環流讓宜蘭蘇澳在一夜之間成了汪洋。街道積水幾乎淹到一樓,軍方出動AAV7兩棲突擊車與橡皮艇救援,原本該是一幕國軍守護家園的感人畫面,卻因一輛民車疑似被輾壓成廢鐵,引發不少爭議。   許多人看到照片,第一反應不是指責,而是心疼——軍人辛苦救災,卻一夜間被推上輿論焦點。這起事件的背後,其實凸顯的不只是操作失誤或視線不良,而是民眾與國軍之間仍存在的「信任缺口」。在和平時期,國軍不只負責保衛疆土,也常在災難中擔任守護者;但若溝通不及、資訊不明,再好的善意都可能被誤會。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頻發,國軍已成為國家防災體系的重要一環。救災與防衛,其實是同一條責任線上的兩端:一端守護國家安全,另一端守護人民生活。若把「投資國防」理解為「投資社會安全」,那每一次救援出勤,都是國防建設的延伸。   因此,軍方與政府更需要以透明與同理心,建立「共建家園」的信任機制。像蘇澳這樣的爭議事件,應該主動拍照存證、即時說明、協助理賠。這不只是危機處理,更是信任工程。畢竟軍人的專業不該被誤會淹沒,而民眾的疑慮也值得被傾聽。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國防投資不僅是買裝備、建戰力,也是投資社會的韌性。軍購案若能與國造、科研及防災整備結合,形成完整的防衛產業鏈,不僅強化戰備,更能創造就業與科技轉型,讓國防成為社會共榮的基礎。   蘇澳的泥水會退去,但那輛被壓扁的車提醒我們——安全不是理所當然的,它需要制度與信任共同支撐。國軍在風雨中守護家園,社會也該給予理解與尊重;而軍方在執行任務時,更應讓民眾感受到「我們在一起」。唯有如此,「投資國防」才能真正化為「投資和平」,讓我們在下一場風雨來臨時,更團結、更堅強。
  • 投書 投資國防,即投資和平——從蕭美琴歐洲議會演講看臺灣的防衛抉擇

    2025.11.11 | 11:07

    蕭美琴日前在歐洲議會演講,再次喚起國際對臺海局勢的關注;她強調臺灣站在威權與民主的前線,這不僅是外交辯證,更是地緣現實。亞洲安全架構正因中共軍事擴張與俄烏戰爭的長期效應而加速重組;日本強化國防預算、菲律賓擴建美軍基地、澳洲加速AUKUS潛艦合作,皆顯示各國已進入「防衛再平衡」的新階段。臺灣若仍陷於軍購延宕與決策猶豫,將難以在這場地緣博弈中穩住安全底線。  「面對的威脅」不再抽象;中共對臺軍演已成常態化壓力測試,灰色地帶行動與心理戰滲透同時升級。當敵情持續逼近,若內部對國防投資產生懷疑,等同削弱社會抵抗力。「周邊國家對策」的趨勢亦提醒我們——亞洲各國在尋求安全自主的同時,也在重塑自身防衛產業鏈;臺灣更應趁此契機推動軍購與國造互補,建立長期戰力維持機制。  軍購延宕固然引發民眾質疑,但其核心問題在於信任與資訊落差。政府若能「資訊透明化」,主動公布採購進度、交付時程及付款節點,便能消弭「黑箱」印象;同時以「投資國防即投資和平」為戰略溝通主軸,讓社會理解國防預算不是支出,而是保險。  「安全之外的好處」更值得被看見:國防投資能帶動技術研發、產業升級與人才培育;從無人機、AI偵蒐到綠能動力系統,皆可成為民用轉化的契機,擴大就業與創新能量。唯有將國防視為全社會的投資項目,才能建立穩固的和平紅利。  未來政府在推動防衛現代化時,應強化「縝密管考作為」,建立跨部門監督機制與輿情早期預警系統,確保政策進度與民意認知同步。軍購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民主防衛體系的一環;唯有重建信任、透明溝通,才能讓「投資國防」真正成為「投資和平」的具體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