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工業減碳(Industrial Decarbonization)的進展極為迅速,特別是在傳統高排放產業。以鋼鐵業為例,全球已有88%的主要鋼鐵公司提出減碳目標,其中65%更設定淨零願景。截至2022年底,全球共有65個低碳或淨零鋼鐵技術專案加速推進,分布於歐盟(60%)、中國(15%)、北美與亞洲(各 8%)。水泥業也展現突破性進展,全球已有75件CCU/CCUS技術專案,以及35件煅燒黏土窯爐計畫,透過降低熟料比例來顯著減少碳排。

各國政府正加碼投入政策工具。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觀察指出,所有主要鋼鐵生產國皆已推出相關減碳政策。然而,在15個司法管轄區、共232項政策中,近半(48%)為非強制性措施,多依賴誘因而缺乏約束力,使政策效果因設計差異而呈現高度落差。

然而,整體進度仍遠不足以達成淨零路徑。依OECD與IEA的分析,工業部門排放必須在2050年前再下降逾九成。但全球截至目前已宣布、並可望在 2030年前上線的淨零減碳量,鋼鐵產業僅1000萬噸、水泥產業約3500萬噸,總體僅約達需求的十分之一。換言之,若未在未來十年急速擴大規模,全球將無法在時間內迎頭趕上。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減碳正成為新興經濟體的新競爭力來源。過去二十年,中國主導全球工業產能擴張,如今產能逐漸外移至印度、東南亞、非洲與拉美。如果這一波新增產能可以直接導入低碳技術,新興市場將能在全球供應鏈再布局中取得先發優勢。實際上,已有案例顯示部分非洲、亞洲的鋁廠能耗已低於全球平均,展現後進者透過低碳投資「跳階」的潛力。

IEA預測,在2035年邁向淨零的路徑圖中,鋼鐵與水泥業的市場價值可提升至3000至6500億美元。只要各國政府能透過政策明確化、降低投資風險、擴大融資工具,將有機會吸引大量私人資金投入,形成產業升級與氣候競爭力的正向循環。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重新看待工業減碳的本質。它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增加成本」,而是下一輪全球經濟版圖重分配的起點。歐盟CBAM的加速上路、國際碳市場的誠信改革,都讓碳成本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變數。對台灣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而言,這既是挑戰,更是生存戰。

台灣若無法及早布局、導入低碳製程與設備,不僅可能面臨碳關稅壓力,也可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中被邊緣化。反之,若能順勢推動高排放產業的技術轉型與資本更新,不僅能提升國際競爭力,也能在全球減碳浪潮中搶下新的改革紅利。

工業減碳是全球新賽局,而台灣必須選擇站在起跑點上,而不是追在後頭補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