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非洲豬瘟,讓「廚餘」兩個字,從家戶日常變成國門防線的致命裂口。病毒的來處仍待釐清,但整起事件卻暴露出台灣防疫體系最脆弱的那一環:我們不是缺乏制度,而是缺乏行動;不是沒有工具,而是讓工具成為擺設。

一、病毒頑強,風險早知

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種極為堅韌的病原體。它能在豬肉製品、血液與屠宰副產品中存活數週乃至數月,冷藏或冷凍也無法殺死。對防疫專業而言,廚餘因此是最高風險的載體之一。當未經妥善處理的肉渣與血液被倒進豬舍的餵養系統,那不只是廚餘,而是一顆外觀平凡、內藏殺機的生化炸彈。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對此有極嚴格的標準:廚餘須經高溫(超過90°C)長時間加熱或高壓滅菌,處理後不得再接觸任何污染源。這樣的要求並非繁瑣,而是針對ASFV「耐活」特性的最低防線。

二、制度健全,卻選擇不啟動

台灣其實並非沒有防線。環境部早設有具備影像上傳、溫度紀錄與時間戳記的「廚餘蒸煮申報系統」,地方主管機關也能即時監控。但這次事件中,涉案養豬場自六月起,連續四個月未上傳紀錄;七月僅一次、八月掛零。更令人錯愕的是,地方稽查僅兩次,形同虛設。制度的眼睛是開著的,卻沒人願意去看。這種「看見卻不行動」的懈怠,才是整起事件真正的病毒。

10月10日豬隻出現異常死亡,中央化製廠系統早已顯示重量異常,但地方仍決定「不採樣,持續觀察」。這不是資訊不足,而是風險判讀失靈—在紅燈閃爍時不轉方向盤,等到車撞上,才怪罪駕駛沒收到警示。

更嚴重的是,後續疫調顯示有11頭病死豬下落不明。ASFV雖不會感染人,但對豬群致死率近百。若這些病豬被非法棄置或流入黑市,就可能藉由野生動物、工具、人員移動持續擴散。當病毒在冷凍、血液與組織中長存,任何一個「去向不明」,都是國門破口。

三、資料沒有斷訊,判斷卻斷線

這次的災難不是資料問題,而是判斷問題。中央擁有自動通報系統、異常死亡監測、廚餘蒸煮追蹤,資訊充足,但地方卻缺乏風險反應的即時意識。當「蒸煮紀錄掛零」與「異常死亡不採樣」同時出現,制度早已從防火牆變成紙老虎。

我們的防疫機制,本該是「數據啟動行動」的風險管理鏈條,但如今卻演變成「資料進系統、人不進現場」。這種「數位化卻無作為」的治理模式,看似現代,實則危險。

四、國際經驗的啟示

有人主張「國外也用廚餘養豬」,但事實恰好相反。歐盟早在2002年全面禁止餐廚廢棄物餵養家畜,《EC1069/2009》更明訂不得使用餐飲業剩餘物作為飼料。歐洲選擇「法律禁止」,日本與韓國則採「技術容許但嚴格執行」的路線。台灣若只學「可再利用」而不學「嚴格監督」,結果就只剩下風險循環。

這樣的高風險技術,唯有高度執行力才能維繫。當監督鬆散、政務冷漠,「技術標準」便會淪為「政治遮羞布」。

五、學不會的教訓

這場非洲豬瘟危機不是單一錯誤,而是多重斷線的結果:高風險技術、紀錄掛零、判斷失靈、稽查怠惰。制度不是沒設計,而是沒使用;資訊不是沒提供,而是被忽視。我們付出的,不只是幾千頭豬的生命,更是社會對制度信任的流失。當公部門對異常不敏感、對風險不警覺,防疫體系就會像一座被蟲蛀的城牆—看似完好,實則一擊即潰。

病毒不會等我們補眠,風險也不會因政治語言而消失。未來若仍讓地方政府在「有制度不執行」的慣性中迴避責任,再多科技監控、法規修補也無濟於事。

最後,要強調的是,廚餘本是可循環的資源,但若缺乏制度誠實與執行自覺,它就會變成最危險的載體。這次的錯誤,我們付出了代價;下一次,若還學不會,恐怕不只是豬隻,而是整個防疫體系一起被埋葬。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