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關軍購進度的爭議,從愛國者飛彈到F-16V,延宕消息再度引發社會關注,也讓潛藏已久的「疑美論」浮上檯面。但軍購延遲交付真的就等於國防失敗嗎?並非如此,多家外媒報導指出,延宕主因在於美國供應鏈吃緊,這些案子牽涉烏俄戰爭、產能重組與生產線調整,臺灣並非孤例,真正的危險不在於裝備晚到幾個月,而在於我們能否以穩定制度與理性態度,撐住中國的認知戰,維持全民的抗中信心。

 

在民主社會中,國防投資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的基礎是公民的知情權。必須肯定,國軍對於「採購項目」的清單公開,履行相當義務,然而一旦民眾覺得「政府對進度說不清楚」,那份疑慮就容易被敵人放大成攻擊破口,中國的認知戰策略,正是透過「疑美論」「疑軍論」這類敘事,削弱社會凝聚力,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輿論戰,政府不該再被動回應,而應讓進度透明化成為長期戰略,主動公開軍購進度、交付時程與付款節點,讓公民監督從「挑毛病」轉為「信任延伸」,這才是穩固輿論主導權的基石。

 

軍購的價值,從來不只是「買了什麼武器」,更在於「建構出怎樣的防衛能力」。政府的責任,不僅在面對軍購延宕時展現積極作為,更應向社會清楚說明整體防衛布局。事實上,臺灣早已不再只是被動仰賴外購,而是在「防衛自主」上持續深耕——從潛艦國造、飛彈量產,到無人機國家隊與後備制度改革,都是自主研發與整體戰力提升的具體成果,這些努力顯示,即使部分外購裝備延宕,我國仍穩步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也證明我們有能力面對問題、持續改善。

 

國防預算的每一分錢,都是全民信任的延伸,政府有責任讓成果被看見,也有義務讓過程能被檢驗,資訊公開與制度透明,不只是行政手段,而是民主社會的戰略武器,唯有如此中國的輿論操作才會失效,臺灣的民主防線才能更加堅韌,軍購延宕可以修正,但信任一旦崩解就難以重建,國防部應將透明化視為反制認知戰的主動策略。當社會選擇以理解取代懷疑、以支持取代消耗時,臺灣的防衛力量就不只是冰冷的武器,而是民主信任與團結的總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