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颱風來了,大家除了關心是否放颱風假,也關心它是否會再帶來一場像堰塞湖一樣、令人難以想像的災害。
我不禁想問:教育現場會不會也正醞釀著一場無聲的堰塞湖?
那些治標不治本的教育政策、注重表面效度的訪視與評鑑制度、以及缺乏真誠對話的行政文化,是否也一樣,終有一日會帶給整個教育界一場制度性的震撼災難?
政策如暴雨,評鑑成淤泥
當教育政策層出不窮、方向頻繁更動,學校現場往往還來不及適應,就得開始準備下一輪報告與資料。
每一次新政策的推動,都像一場暴雨傾盆:大量的公文、指標、績效、訪視報告傾瀉而下,老師與行政人員忙著撐傘、排水、應付,卻無暇問一句——這場雨究竟為誰而下?
當政策未能回應現場真實需求,當評鑑僅重視文件與數據而非學生的成長,整個教育系統便陷入泥濘——人人疲於奔命、卻無力前進。
教育堰塞湖的形成
堰塞湖不會一夕形成,而是長期的阻塞累積。在教育現場中,那些看似小小的壓力——來自不合理的評鑑指標、突如其來的方案推動、行政流程的層層審核——都在不斷堆積。
教師的專業意見被忽視、學生的需求被統計化、行政的困境被數據掩蓋。水位一點一滴上升,而當上游的決策者毫無疏導之意,終有一天,這片平靜的水面將潰堤成災。
教育需要的不是「防災簡報」,而是「疏導工程」
教育改革若只是更換口號與指標,終究只是颱風過境的暫時清涼。
真正能讓教育免於崩塌的,不是新的方案,而是讓專業能自由流動的通道:讓教師能說話、讓行政能誠實面對現場、讓決策能回到教育的本質——學生的學習與人的成長。
堰塞湖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習慣了它的存在。
當制度堵塞已久、而我們卻以為那是正常,那才是教育最大的危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