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蔣辰平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蔣辰平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讓評鑑回歸教育初心:評鑑委員無給職,特教經費更充足

    2025.10.28 | 11:33

    每到學期末,特教老師都忙於整理資料、迎接評鑑。這些評鑑本是為了「提升品質、促進成長」,但在實務上卻早已變成「資料競技場」──老師花大量時間在格式、文件與報告上,真正的教學與陪伴反而被擠壓到角落。在屏東,許多特教家長來自弱勢家庭,他們必須請假才能配合訪談,卻沒有任何交通或補助;反觀到校評鑑的委員,卻能領取出席費與旅費。這樣的制度設計,讓「專業」成了不平等的象徵──出力最多的老師與家長,反而最被忽視。更諷刺的是,那些夜以繼日、加班準備評鑑資料的特教老師,從未領過一毛加班費;卻要看著坐在會議室裡的評鑑委員,領著鐘點費與出席費。現場老師加班不領錢,評鑑委員卻能領出席費,這不是專業,是制度的荒謬。如果我們真相信教育的核心是「愛與專業」,那麼請評鑑委員與第一線教師一樣,以「教育愛」投入,發揮功德心,採「無給職」制度。評鑑委員無給職,特教經費更充足;讓教育回歸初心,讓孩子回到舞台中心。省下來的經費,應該讓孩子與家長受益──補助家長陪同參與、改善教學設備、增加專業人力支援。教育經費有限,卻該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讓特教評鑑不再是「誰做得漂亮」的表面競賽,而是「誰讓孩子更好」的真實行動。教育不是表演,評鑑不該成為補助的競賽。當我們把教育資源重新分配回現場,讓教師能專心教學、家長能安心參與,孩子才能真正被看見。這才是教育的「光復」——讓制度回歸良心,讓教育回歸人心。
  • 投書 教學正常化不該成為新的校務評鑑

    2025.10.25 | 19:16

    文/蔣辰平(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副秘書長、屏東縣教師會理事、彭厝國小教師)近年教育部與地方政府推動「教學正常化」,目的原本是良善的:希望回到穩定、可預期、尊重學生學習節奏的教學現場,不再把學校帶向「考試班」、「競賽班」或不當補強文化。這本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教育方向。然而,值得擔憂的是——在政策落地後,許多學校卻開始收到來自地方教育局處的「到校訪視通知」,要求準備教學計畫、巡堂紀錄、教室日誌、課程評量紀錄、簡報資料……等大量紙本與佐證資料。教學正常化是值得讚許的理念,但若只是流於「到校紙本訪視」,儼然讓剛被廢止的校務評鑑,藉屍還魂。從「支持教學」變成「檢查教師」?原定的教學正常化精神,是保障學生學習不被額外占課、突襲考試或盲目追求成績波動所綁架。但當它變成「列管項目」與「佐證資料清冊」時,前線教師看到的不是教學本質,而是再熟悉不過的「評鑑模式」:不是為了教好,而是為了「可被看見已教好」不是改善教學,而是「備好資料、過關即可」不是減少不必要行政,而是「回到資料生產線」校務評鑑剛因「過度形式、無助專業」被廢止不久,如今卻換個名稱、換套流程又回來了。一刀切的要求,忽略了學校差異台灣存在大量小校、複式班、偏鄉教師兼多職的現實。在這些學校中,老師常一人身兼導師、行政兼任、輔導工作甚至社團教學。當教學正常化變成「每一項都要可供檢視的書面證明」時,小校與偏鄉的負擔將是加倍的。這不是促進教學正軌,而是讓學校被迫挪用更多時間與人力,堆砌紙本、填補格式。我們不能假裝所有學校條件都一致,卻要求同一套標準。真正的教學正常化,應該是讓老師回到教室;而真正的教學正常化應該包含三件事:給老師時間備課、反思、交流,而不是填表、備審、被抽查。讓學生的學習節奏能被看見,而不是被量化成「可供檢核項目」。督導機制要回到「協助」而非「查核」。教學正常化不是「證明你有教」,而是「讓教學真正發生」。結語:不要讓好政策變成壞執行教學正常化,是回到教育初衷。而不是回到評鑑文化。我們支持政策方向,但反對「把理念變成紙本作業」。教育現場需要的從來不是更多的檢查,而是更多的信任、支持與時間。呼籲教育部與地方教育主管機關:請明確界定教學正常化的訪視目的,回歸輔導與支持,而非再度將教師推入行政泥沼。唯有如此,教學才能真正正常;教育,才能真正前進。
  • 投書 光復節到了,讓特教也從評鑑中光復

    2025.10.23 | 15:45

    讓特教從評鑑制度中解放——在光復節談教育的自由十月二十五日,是臺灣光復節。這一天,我們紀念自由與尊嚴的回歸。然而,當社會不斷向前、制度不斷翻新,有一群人卻仍困在無形的枷鎖裡——那就是特教現場的教師與家長們。我們仍在等待另一場「教育的光復」。特教評鑑制度原意良善,希望促進學校品質與專業成長。但實際上,評鑑早已變質。每逢評鑑來臨,教師忙於製作資料、佈置環境、排演流程,一切都為了滿足外部審查的「視覺要求」,而非孩子的學習需求。這不再是教育改進,而是教育表演。當評鑑的焦點離開了學生與課室,制度也就失去了靈魂。以屏東為例,特教評鑑還要求「家長訪談」。這些家長多半來自弱勢家庭,為了配合學校時程必須請假,卻沒有任何出席費或交通補貼;相對地,那些前來進行評鑑的「專家學者」、「家長團體代表」與「校長委員」,卻都能領取出席費與車馬費。這樣的制度設計,不僅不公,更是對弱勢家庭的二度剝削。如果特教評鑑真的要繼續存在,那麼請讓經費回歸到最該被照顧的人——家長與孩子。讓那些高舉「教育愛」的評鑑委員,能以無給職的方式,懷抱專業與良心到校協助,而非靠評鑑維繫出席費。教育改革,不能建立在不對等的利益上。光復節提醒我們:自由不是天賜,而是掙脫壓迫之後的覺醒。同樣地,特教也需要被「光復」——從繁瑣、浮面的評鑑中解放出來,讓教師能回到真實的教學,讓家長能感受被理解的尊重,讓孩子能擁有不被表格束縛的學習權。教育的自由,不該只存在於紀念日的口號裡。願我們在這個光復節,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教育真正的「解放」:不是更多評鑑、更多檢核,而是讓教師專業回歸、讓孩子學習自由、讓特教現場得以真正呼吸。
  • 投書 經濟成長領先亞洲,教師不該被遺漏

    2025.10.20 | 20:46

    賴清德總統在國慶談話中指出,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超越中國,並強調「經濟發展的果實應為全民共享,把好的數字變成好的日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然而,在這份亮眼的經濟成績單下,教育現場的教師,卻仍被遺漏在共享名單之外。多年來,教師薪資調整幅度遠落後於物價漲幅。主計總處資料顯示,近十年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逾一成,但教師薪資僅調整兩次,實質購買力持續下滑。導師費多年維持三千元未變,形同凍漲。當通膨壓力不斷攀升,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品質卻在下降,這樣的落差實在難以合理化。更令人憂心的是,教師的工作強度與壓力不斷上升。從教學、輔導到家長溝通,導師幾乎成了學校的「萬用行政員」。許多年輕人因此放棄進入師資培育體系,有媒體甚至形容教職是「笨蛋抉擇」——選擇當老師,往往意味著放棄高薪與升遷機會。若待遇持續停滯,教育將難以留住優秀人才。此外,教師薪資調整制度缺乏透明與專業化。現行「軍公教一體適用」的機制,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待遇審議委員會的決策過程資訊不公開、討論基準不明確,教師代表參與有限,使教育現場難以發聲。教育並非一般行政工作,教師的責任與專業應有獨立的評估與設計。教育是國家競爭力的根基。若教師待遇過低,專業發展與教學品質勢必受影響。社會期待教師以熱情與創新引領孩子,但熱情需要被支持,專業也需要被尊重。當我們談論經濟繁榮時,更應看見支撐繁榮的教育基石。沒有穩定的教育,就沒有長久的成長。政府若真要實踐「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的承諾,應從教育現場開始。建議政府在 2026 年啟動教師薪資調整機制,與物價指數(CPI)掛勾,並優先檢討導師費與職務加給,讓調薪不再是政治決策,而是制度保障。唯有讓教師也能共享經濟成果,才能讓「好的數字」,真正變成老師與孩子的「好日子」。
  • 投書 免師培可任教:補人不補制度,只會讓教育品質一路下滑

    2025.10.14 | 20:29

    免師培可任教:教育部又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育部預告開放「免師培可任教」制度,只要具備專業背景或業界經驗,就能進入學校教書。理由很簡單——要解決教師荒。但問題也一樣簡單——這不是第一次教育部用「權宜之計」補洞。短視的政策,熟悉的劇本二十年前,教育部為了解決教師過剩,放寬師培招生;如今,為了解決教師短缺,又放寬任教資格。教育政策就像擺盪的鐘,一邊喊「專業」,一邊又自己拆掉門檻。結果是什麼?師資市場大亂,教育現場更亂。當初喊著「縮減師培」的部門,如今又要「放人進來」。這樣的政策循環,像止痛藥,只能讓問題暫時不痛。教師專業不是誰都能取代「會專業」不等於「會教」。教育現場的挑戰,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情緒支持、輔導溝通、危機處理。師培制度的存在,正是為了培育這些教育現場的能力。國外早有警示。美國部分州開放「替代教師制度」後,教師離職率飆升、學生學習落差加大。台灣若貿然跟進,後果可想而知——教室裡的人越換越快,留下的問題越來越多。真正的問題在制度,而不是人教師荒的根源,不是「沒人願意教」,而是「制度讓人待不下」。我們缺的是什麼?不是人數,而是願意留下來的條件。偏鄉薪資低、行政負擔重、支援系統少,許多年輕教師一年就想轉職。教育部若不從制度修起,再多「臨時教師」也只是流動的數字。政策需要整體思考真正的解方,不在開後門,而在整體設計。教育部應該:1、建立「全國師資需求預測系統」,讓培育、甄選與任用能連動;2、強化偏鄉留才制度與在職支持;3、檢討現行考選流程與待遇設計,讓教職重拾吸引力。教育是長期工程,不該靠權宜之計維持。每一次放寬門檻,都是在削弱教師專業的尊嚴。教育不能靠臨時工思維當教育部用「短期人力」應急,就等於承認自己沒有長期藍圖。教師不是臨時工,教育也不該是修修補補的工程。解決教師荒,靠的不是放寬門檻,而是讓有志之士願意留下。教育需要穩定,需要願景,需要尊重專業。否則,我們補上今天的空缺,明天又會出現新的洞。教育不能靠臨時政策撐起來。這句話,教育部該好好記住。
  • 投書 國慶日,請讓教師從行政中解放

    2025.10.10 | 20:47

    每到國慶,政府都會高喊「行政效率」、「國家進步」,但在教育現場,教師卻深陷行政泥沼。當國家追求效率時,教師卻愈來愈難專心教學;當政府談轉型、談創新時,學校的行政負擔卻越來越重。這樣的矛盾,正是教育現場的真實寫照。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若教師無法專注教學,教育的品質自然難以維持。如今,行政工作早已成為教師最大的負擔:各種報表、計畫書、回報系統層出不窮,甚至一個活動要填三種不同格式的紀錄。教師在「表單海」中漂浮,教學時間被壓縮,熱情被消磨。許多人無奈地說:「我不是在教學生,而是在應付行政。」行政減量喊了多年,卻越減越多教育部喊出「行政減量」已經十多年,卻始終淪為口號。紙本減少了,雲端卻倍增;從表格變成線上填報,從地方改成中央登錄,看似方便,實則更繁瑣。每一項教育政策都附帶數不清的回報、評鑑與照片上傳,教師們不是在教孩子,而是在「教系統」怎麼運作。更諷刺的是,減量方案一波接一波,卻總伴隨新的表單誕生。許多縣市教育局要求學校定期上傳政策執行情形、校務評鑑資料、研習照片與績效報告。校內主管與導師忙於開會、截圖、上傳,真正的教育現場卻逐漸被行政浪潮淹沒。小校教師更是「萬用行政員」在偏鄉與小校,這種情況更為嚴重。人力不足,一名老師往往兼任多個職務:導師、組長、課發、資訊、安全衛生、性平、環保、特教……樣樣都得包辦。教師的工時早已超過八小時,卻仍得利用晚間或假日整理公文與回報資料。行政的「分工不均」,正成為壓垮基層教師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教師連喘息的空間都沒有,還如何談教學創新與學生關懷?許多老師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沒有力氣再努力。行政減量,必須從「信任教師」開始教育現場最需要的不是更多制度,而是更多信任。真正的行政減量,不只是少一張表,而是相信教師能自主做好工作。當教師必須為每一堂課上傳佐證照片、為每一項活動寫報告、為每一場家長會列管成果,這樣的制度其實是一種「不信任」。若教育行政單位不願放手,教師永遠無法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陪伴孩子成長。政府口中的「行政簡政」若沒有實質作為,只會變成基層的加壓。要讓教育現場恢復活力,請先讓教師從行政中解放。讓每一個老師能安心教學、用時間陪伴學生,而不是被電腦系統倒數計時。國慶日是慶祝國家自由與民主的日子。但當教師被繁瑣行政綁住雙手時,教育又談何自由?真正的國家進步,不在煙火與口號,而在讓每位教師都能自由教學、專業被尊重、時間回歸學生。行政減量不是恩惠,而是教育改革的起點。請讓教師從行政中解放,讓教育回到教育。當教師重新專注在孩子身上,國家的未來,才會真正被點亮。
  • 投書 教師節的心聲:補足特教師資,守護偏鄉孩子的學習權益

    2025.09.27 | 21:39

    在教師節前夕,社會各界紛紛向老師致敬、送上祝福。但在偏鄉和小校裡,許多特教老師最期待的禮物卻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足夠的師資與資源」,讓他們能真正專心在教學與輔導上,守護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益。長期以來,偏鄉與小型學校的特教師資不足問題始終懸而未決。一位特教老師往往要同時負責多個學校、跨不同年級,甚至兼顧巡迴支援與行政工作;工作量不只「雙倍」,更是「多倍」。這樣的師資缺口,背後是孩子權益被稀釋、家長焦慮、老師超時超載,也讓特教老師承擔遠超過合理範圍的責任。以屏東縣為例,甚至有學校設置資源班已經兩年,卻始終沒有正式特教老師;連要聘到具有特教專業背景的代理教師都極其困難。這樣的現況,使得原本需要專業協助的孩子,只能仰賴臨時支援或非特教專長教師「勉力代打」,學習需求得不到真正落實。家長擔憂、教師無奈、學生權益被稀釋,形成惡性循環。台灣雖然推動融合教育多年,也制定特教學生支持政策,但資源與師資的城鄉落差依然存在。偏鄉學校往往招不到專業老師,只能由非特教專長的教師暫代,導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真正專業的支持。更有家長形容:「孩子一年換三個老師」,學習與情感連結被迫重來。特教學生需要的不只是「名義上的服務」,更需要穩定、持續與專業的支持。當特教老師無法專心在一個學校、無法長期陪伴同一群孩子時,「融合教育」就淪為口號,教育正義也難以落實。在教師節的此刻,我們要問:國家與社會能否給這群特教老師更堅實的後盾?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政策宣示,而是實際行動:1、補足師資:確保偏鄉與特教班級每年都有穩定的專任教師,逐步減少代課與臨時聘任比例。2、合理配置:檢討跨校巡迴制度,避免一人身兼多校、多年級造成品質不穩定。3、增加支持:提供偏鄉特教老師更多專業津貼、進修機會與跨專業團隊協作資源。補足師資與資源支持,不只是給老師的禮物,更是給孩子們一個更公平、穩定的學習環境。真正的融合教育,必須從師資穩定開始。在教師節前夕,願社會看見特教老師的辛勞,也看見偏鄉孩子的需要。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師資補足」不再只是口號,而成為實際行動──這才是送給老師與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對台灣教育的最大祝福。
  • 投書 導護不是教師的責任:該由制度解決,而不是個人冒險

    2025.09.08 | 23:30

    導護不是教師的責任:該由制度解決,而不是個人冒險文/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 副秘書長 蔣辰平9月28日教師節將至,社會談尊師重道,但對第一線老師來說,最真切的心願並不是祝福,而是擺脫長年的「導護困境」。一、導護風險高,教師專業被稀釋每天上下學時段,教師常被要求站在馬路口導護,但教師既不是交通專業人員,也無交通指揮權。過去已有教師因此發生事故,甚至留下終身傷害,卻缺乏完善的保險與補償。教育部雖曾函釋教師原則上可拒絕與教學無關的工作,但導護是否屬於必要校務協助,始終存在灰色地帶。教師的安全與尊嚴,長期遭制度不合理對待。二、不是「誰來做」,而是「怎麼做」教師團體提出導護問題,並非要把責任推給家長或警察。事實上,教師、家長、志工、警察都同樣辛苦,大家的目標一致:保障孩子安全。真正的問題在於政府缺乏制度設計,讓不同角色互相矛盾。老師被迫站路口,家長質疑學校消極,警察則人力不足,這樣的惡性循環無助於解決問題。三、工會四大訴求:制度化解困境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呼籲政府:1、教師免除路口指揮,僅限校門內護導。2、導護專業化、制度化,由警察、義交或專責人力執行。3、政府統一提供保險與補償,包含意外險、誤餐費、補休等。4、教育部、內政部與地方政府應跨部會合作,盤點高風險路口並改善工程。教師的專業在於教學,而不是冒險當「臨時交警」。孩子的安全應靠制度來保障,而不是依靠老師用肉身擋車流。在教師節,我們呼籲教育部與各級政府:真正的「尊師重道」,不是口頭感謝或一日假期,而是立即解決導護問題,讓老師回到課堂、孩子走在安心的通學路。這,才是最實際的教師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