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軍購進度引發社會議論,不只反映民眾對國防投資的高度期待,更暴露政府在政策溝通上存在斷層。軍購延宕本身固然可透過制度修正與執行強化逐步解決,但其引發的「信任危機」才是最須正視的核心:民眾疑問不是技術,而是政府是否能確保國防能力如期到位,是否能在關鍵時刻守住台灣的安全底線。
事實上,此次事件所引起的社會反彈,顯示全民防衛已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價值。當全民投入防衛意識提升、民間團體支持資源整備、後備動員制度逐步改革時,軍購延宕自然會放大民眾疑慮,因為這直接觸及台灣最脆弱的生存戰略──時間。中國不斷強化軍力部署、加快灰色地帶壓力,而台灣必須以速度、效率、透明來展示自我防衛的決心。任何資訊空白,都會成為敵方敘事操作的破口。
因此,「認知重建」是下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首先,資訊透明化必須成為常態,而非危機時的補救措施。主動公布軍購進度、交付時程、付款節點,建立「滾動式更新制度」,能有效降低「黑箱」疑慮,也能讓民眾看到國防決策的完整脈絡,降低情緒化解讀。
其次,政府必須奪回敘事主導權。軍購不是單一案件的採購報表,而是整體防衛布局的一部分。應從「投資國防即投資和平」的戰略高度主動溝通,把軍購、國防自主、戰備整補整合為完整圖像,讓民眾理解延宕並非等於崩盤,而是整體防衛能力連續性的一環。唯有形塑「整體防衛能力提升」的敘事,才能取代對單一案延宕的焦慮。
第三,政府需要強化輿情早期預警與跨部會協調。中共在對台認知作戰中,最常操作「疑美論」「疑軍論」「政府無能論」。若缺乏即時偵測與主動回應,負面輿情容易被放大、扭曲,讓社會信心受到二次傷害。建立社群平台監測機制,及早掌握協同論述走向,才能主動介入、降低操作空間。
總體而言,軍購延宕是可修正的技術問題,但信任崩落卻可能是難以挽回的政治風險。唯有軍購透明化、進度制度化、溝通常態化,才能有效壓縮中共「疑美」敘事操作空間,維持民眾對國防投資的理性支持,確保台灣的防衛共識不被外力挑撥、也不被內部猜疑消磨。
守住民心,才能守住台灣。
讓全民防衛不只是口號,而是由透明、誠信與責任支撐的制度文化,這才是台灣真正需要的長期國安基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