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上任後,已撤銷超過八萬個簽證,涵蓋學生、臨時工與觀光類別。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強調,這些撤簽對象多數涉及犯罪、違規或反美言行,表示「美國沒有義務接待希望美國人死去的外國人」。這場行動揭示了民主國家的共識——簽證不是權利,而是信任。

台灣近來也出現了明確案例。2025年3月11日,內政部移民署廢止中國籍配偶劉姓女子(帳號「亞亞在台灣」)的依親居留許可。她在社群媒體鼓吹「大陸武力統一台灣,已經不需要其他理由」等言論,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與相關規定,被禁止五年內再申請依親居留。此案是台灣首度以「鼓吹武統」為由撤銷陸配資格的案例,顯示政府已啟動國安防線,但仍屬事後補救。

真正的挑戰是建立預防性入境審查制度。台灣應比照美國《移民與國籍法》第212條,推動「價值型簽證篩選」,凡曾參與中共統戰、散布仇台言論或支持武力犯台者,得拒簽或撤簽。為兼顧人權與正當程序,應設三項配套:
一是「AI誤判校正機制」,提供人工複審與申訴;
二是「學術交流豁免條款」,讓純學術訪客免於政治審查;
三是「外交互惠原則」,簽證拒絕須通知對方政府,以維持透明與互信。

同時,政府應對中共官員來台發言設限。多年來,中共人員以「文化交流」或「城市論壇」之名,卻在台宣揚「九二共識」「兩岸一家親」等統戰言論。這非學術交流,而是話語滲透。政府應明定:禁止中共官員在台發表統一或反台獨言論,違者中止活動、限期出境,並列入五年不得再入台名單;主辦單位未防範者,應受罰並暫停交流資格。

國際經驗也印證此路線。澳洲《外國干預法》明定隱瞞外國代理身分者得拒簽或驅逐;德國2024年擴大邊境檢查,拒絕無證入境者逾三萬人,以防極端主義。民主不是單行道,開放必須伴隨防衛。

台灣不歡迎對台灣不友善的人入境。唯有建立明確的價值邊界與法律防線,民主的自由,才不會被敵意的簽證與統戰的笑容,一點一滴侵蝕殆盡。

◎蕭錫惠(作者為時事評論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