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舷號18)在海南三亞正式入列成軍。作為中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航艦,福建艦採用平直全通甲板、電磁彈射(EMALS)和先進的綜合電力推進等尖端技術。然而,福建號仍有現實上的技術限制,以及整體運用的挑戰,美國也不是沒有反制航艦的手段,國人應持平看待其真實的技術水平,福建號目前只是中國航艦發展的階段,仍具備科技與戰術試驗的性質。
福建艦的技術水準為何?
作為中國最新銳的航空母艦,福建艦在許多技術指標上相較前兩艘遼寧號(舷號16)與山東號(舷號17)有顯著提升,同時也開始縮小與美國等西方航艦之間的差距。然而,包含福建浩在內的前三艘中國航艦都只是發展的過程,一如台灣獨立研製的「海鯤號」潛艦,都有著試誤的必然過程。
福建艦排水量約8萬噸,首次採用電磁彈射起飛方式,一舉跨越傳統滑跳甲板與蒸汽彈射技術,成為繼美國福特級之後,全球第二種配備電磁彈射系統的航艦。這使其能夠彈射起飛更重的固定翼艦載機,以及更有效率的編隊出擊,同時攜帶更多燃油與武器,有效提升作戰效能和戰術空間。
福建艦能攜帶更大型、更重裝的艦載機,包括新一代隱形戰機殲-35和固定翼預警機空警-600,這是前兩艘滑躍起飛航艦無法做到的突破。福建艦未來將形成高低搭配的艦載航空兵力,對於沒有航艦的對手而言,其陣容與功能性足以形成區域壓制的優勢。
福建號預計搭載殲-35執行匿蹤滲透和制空任務,殲-15T/D則執行對海對地打擊和電子作戰任務,固定翼預警機提供遠程預警與指揮管制,使航艦編隊在遠洋具備更完善的空中態勢感知與打擊能力。
然而,其整體戰力與美國最先進的核動力航艦相比仍有差距。美國福特級航艦擁有更大的排水量和核動力裝置,航速和續航力幾乎不受限制,單艦搭載的飛機數量與出擊架次也更多。
例如,福特級可搭載約75架各型飛機(最大可達90架),在高強度作戰時每天可出動高達160架次的-sorties;相比之下,福建艦預計搭載約60~70架飛機,因採用3條彈射軌而非4條,最大架次率可能低於福特級。福特級在更強的動力、較高的架次出動率、成熟的艦載機聯隊運用以及全頻譜作戰能力等方面,仍然保持明顯優勢。
此外,福特級配備雙波段AESA雷達並整合「協同作戰能力(CEC)」資料鏈,可與艦隊及友軍實時共享目標資訊。福建艦雖裝備先進的346A型雙波段相控陣雷達,以及自衛用的海紅旗-10近防飛彈,但這些系統在網絡化聯合作戰中的實戰效能尚未經驗證,而且缺乏足夠開放的海域進行檢驗,這些都是美國坐擁兩大洋才有的優勢。
歸根究底,美國經過數十年戰爭考驗和聯盟合作所累積的航艦運用經驗與戰術,大幅超越了中國剛起步的航艦部隊。即便中國未來建造出與美國規模相當的航艦艦隊,若缺乏實戰與聯合作戰經驗,其戰力亦難與美軍等量齊觀。福建艦雖在電磁彈射等局部技術上實現領先,但在艦體規模、人員配備及綜合作戰性能上,仍不如美國福特級核航艦。
綜合來看,最多可以將福建艦視為美國小鷹級(Kitty Hawk class aircraft carrier)以上,部分戰力高過尼米茲級,但距離美國最新一代福特級的「全球遠征打擊」能力仍有一段差距。即便如此,也讓解放軍海軍具備了某些過去只有美軍才能實現的先進作戰能力。像是東亞各國所不樂見的島鏈控制,以及增加與俄國聯合行動的資本。
福建艦現階段的突破與限制
雖然福建艦在技術和規模上令世人矚目,但作為一艘剛剛成軍的新航艦,其目前仍存在諸多不足和挑戰,需要時間與經驗來克服。艦載機起降與飛行員訓練挑戰:福建艦是中國首艘採用電磁彈射起飛的航艦,這對解放軍航艦飛行員來說是一項全新課題。
此前遼寧艦和山東艦一直使用滑跳甲板起飛,飛行員養成和操作習慣都圍繞滑躍起飛模式。雖然中國在黃海內有模擬彈射的設備,但是面對動態運作的航艦,飛行員必須重新適應彈射加速、甲板運作節奏,在艦載機編隊與營運的思維也會截然不同。福建號航艦需要將大量的承重和空間搭載油料,無法和核動力航艦一樣搭載大量航空油料,這將對於任務編組和出擊的任務有著一定的限制。
福建艦雖成功彈射起飛了殲-15T、殲-35和空警-600等新型艦載機,甚至還有艦載無人機。從現階段來看,福建號除了威懾的意義之外,更大的用途是混和試驗的訓練載台,最大的用途是未來第四和第五艘可能的核動力航艦做準備。
福建艦採用常規動力推進,雖然裝備了全電力推進系統支援電磁彈射運作,但其能源供給仍遠不及核動力航艦充沛穩定。由於預留配置雷射武器與電磁砲的空間,這些功能更像是額外的試驗性質,並不像是成熟系統。
僅是電磁彈射的耗電將用掉大量油料,若要同時發揮全功能,航艦的運作時間將很難超過三個月。若是遇到真實任務,每一次彈射或是雷射攔截,都將考驗油料調度的能力。
福建艦大量採用新技術,例如:電磁彈射與先進攔阻裝置、相控陣雷達、新型通信指管系統等,幾乎是跨越式發展,實際上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反饋。美國福特級在引入類似的新技術時曾遇到不少問題,EMALS與AAG初期可靠性不佳、彈射電力管理軟體故障等,解放軍自然也需面對相似挑戰。
截至2025年福建艦已進行了九次海試,但真正的考驗在於未來全載荷、高強度運轉下,這些新設備能否保持穩定。誠如上文所論,若要進行全功能的戰力驗證,最快也要2030年才能成熟,屆時新型號航艦竣工,或許才能讓中國航艦「三步走」的計畫展現一定的成果。
福建艦的運用遠離不了本土
雖然福建艦仍有不成熟之處,但是在實際運作時,其最直接的優勢在於部署於中國近海時,能受益於本土強大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體系支援,並充分利用地理縱深獲取戰術優勢。
首先,從地緣位置看,福建艦常駐母港預計在南海的三亞基地,地處中國大陸沿岸,靠近中國本土防禦圈。當其在第一島鏈內活動時,可處於中國大陸岸基導彈火力和防空網的掩護之下。
若福建艦部署於臺灣西南方向200~300浬的海域,這一區域在解放軍陸基飛彈與遠程火力的覆蓋範圍內,同時又卡住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呂宋海峽的一部分)、臺灣海峽南端及南海進出要道等戰略航道。
換言之,靠近本土沿岸部署時,福建艦航母編隊背靠著中國強大的陸基防空和對艦打擊體系,如東風-21D/26反艦彈道飛彈、陸基遠程對空飛彈與戰鬥機等,使其自身較難受到敵方中遠程反艦武器的打擊,同時可以對區域內的海空目標形成較大威脅。
在本土情報監視偵察(ISR)系統與通信網絡的支援下,福建艦編隊能充分共享中國軍方的衛星、地面雷達和岸基飛機所提供的目標資訊,使其在西太平洋近海的「態勢感知」能力大為提升。
此外,沿岸基地的強大後勤補給能力也可為航母編隊提供支持:在近海行動時,航母編隊可隨時返回友港進行維修補給,或由港口出發的綜合補給艦運補,因此在本土沿岸作戰的持續性與續航力更有保障。
其次,在電子戰與水下作戰方面,福建艦編隊可與岸基和周邊海域部署的力量形成協同,構築立體作戰優勢。譬如,福建艦自身攜帶有電子戰型殲-15D戰機,可對敵方雷達通訊實施干擾壓制;若在近岸,其行動還能得到陸基電子戰部隊的支援。
此外,航母編隊通常包含數艘055型驅逐艦和052D型驅逐艦,這些艦艇裝備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346A雷達)和遠程防空飛彈,可為編隊提供中遠層的防空掩護,部分艦型已開始搭載雷射武器,可用於攔截無人機和飛彈;同時驅逐艦、護衛艦還裝備有拖曳聲納和反潛直升機,能在航母周邊構築反潛警戒網。
在靠近中國近海的情況下,解放軍的固定水下聲納觀測網與潛艇部隊也可加入協同,增強編隊反潛能力。再加上岸基戰機(如殲-16、殲-20)可在航母作戰半徑外提供額外的空優與掩護。
整體而言,福建艦在中國「近海防禦圈」內作戰時,可以得到海、陸、空一體的聯合支援,其艦隊綜合作戰生存能力和殺傷力都將顯著提升。雖然日韓能給予美軍協助,但是中國的調度和支援能夠不計代價,這種「陸海一體」的支援是美國等域外航母在西太平洋作戰時,正是福建艦的一大戰術強項。
由於具備地理位置優勢,在臺灣周邊衝突場景下,解放軍可能不會讓航母貼近臺灣本島,而是部署在臺灣導彈射程以外、相對安全的遠海,藉以拒止外軍介入並對臺實施間接壓力。
解放軍有大量價格低廉且效能高的陸基戰機和彈道飛彈可對台灣地面攻擊,無須冒險讓昂貴的艦載機深入臺灣防空網執行對地打擊。因此,航母更多是作為遠距離威懾和封鎖的工具。
和平時期或灰色地帶衝突的情況下,解放軍未來可能同時出動三艘航母,在東海、宮古海峽、南海或巴士海峽不同海域巡弋或集結擺拍,以製造強大聲勢,對區域內對手形成視覺和心理壓力。
概言之,福建艦在地理與戰術上兼具「近可守、遠能攻」的優勢:近岸時融入中國強大的本土防禦體系,提升編隊生存力與持久力。然而,若前往第二島鍊活動時,仍不免在美軍的火網之下。美軍具備水下優勢,標準六型飛彈也能用於超音速攻擊船隻,空中方面能以LRASM (AGM-158C)在900公里外攻擊,只是外界較少關注美軍的「航母殺手」有哪些。
雖然福建號有能力在第一島鏈外的靠近第二島鏈的位置,對美軍和印太盟國造成一定壓力。但是美國也有反制手段,福建號在成軍初期仍然無法遠行,最大的戰略意義仍在於威懾印太周邊國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