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為防銀行連鎖崩盤,推出量化寬鬆(QE),大舉印鈔救市。表面救經濟,實則救資本:Fed資產負債表從2008年的0.9兆美元暴增至2020年的7.4兆美元,資金湧入華爾街與房地產,資產階級迅速回血;同期,Case-Shiller全國房價指數從134漲至220,漲幅逾60%,卻遠超實質工資僅增約20%的速度,青年世代陷高房價、低薪與通膨三重壓迫。這場「救援」淪為世代掠奪——富者更富,年輕人更窮。
資本主義本應以自由競爭與創新為魂,卻蛻變成「特權市場」。銀行「大到不能倒」、壟斷企業靠補貼續命、科技巨頭掌控數據與話語權。市場失卻公平,菁英獨佔機會,努力不再通往希望。當自由淪為特權的護城河,信任便告崩解。
裂縫之中,共產主義幽靈悄然復甦——非自莫斯科,而是自紐約升起。2025年紐約市長選舉,左翼候選人卓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以近9%優勢(50.4%對手得票率)勝出,主打「社會正義」「財富再分配」「公共住房」與「警務改革」。
其「社會住房信托」計畫承諾十年內興建20萬戶低收入家庭公宅,每年約2萬戶,聽來充滿理想,卻與早期社會主義驚人相仿。
浪潮不止於紐約。從美國到歐洲,左翼思潮以「公平(Equity)」之名席捲政壇。人們厭倦貧富鴻溝,渴望制度修補不公;然若「公平」滑向「結果平均」,便恐重蹈「以正義之名行控制之實」的覆轍——如維也納公宅模式雖惠及逾60%人口,卻需嚴格資格審核以防濫用。
當理想遮蔽權力,民主亦將變形。
資本主義並非無藥可救,它需要的不是革命,而是深刻反省。要讓自由市場重拾信任,政府須重建制度正當性:稅制更公義、教育更普及、創業更平等——如德國KfW模式,將紓困資金逾90%導向中小企業貸款,助其創新抗逆。
自由不應是特權的庇護所,而應是每個人憑努力翻身的階梯。
歷史屢屢警示:當資本主義無法分配希望,人民便會轉向新信仰。若不改革,我們終將在「公平」與「極權」之間,重演自由的悲劇。
◎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