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的討論,始終圍繞著兩個極端:一端是立委林岱樺身上尚未蓋棺論定的司法爭議;另一端,則是她所展現出來的驚人基層動員能量。司法案件釐清事實是法庭的職責,然而,當公眾視野幾乎要被「風波」的噪音淹沒時,或許我們該將目光拉回現實:在政治紛擾之外,高雄市民究竟該如何評量一位潛在的領導者?
林岱樺在岡山造勢晚會上湧入3萬名支持者,這是一場難以忽視的實體動員力展現。這個畫面,與她在網路輿情上所面臨的強大負面聲浪,形成了一種極具幽默感的對比。在網路世界裡,她是個被集體「黑化」的形象,但在現實世界裡,她卻能召喚出願意離開沙發、付出時間成本的三萬大軍。
全站首選:補充保費新制 王義川:為何沒繳費的中國人來台依親可用健保?這事沒解決都不用談!
這場市長初選,或許可看成是一場「網路虛擬票」與「基層實體票」的對話。3萬人的規模,代表著林岱樺在傳統選舉模式下,具備深厚的地方組織網絡與穩定票源,這是一種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的政治資本。至於她在新媒體戰場上的防禦薄弱,以及過去那些不斷被提起、影響中間選民觀感的爭議言論,則是她必須繳交的「形象稅」。市民必須權衡,哪一種力量,對高雄未來的治理更為關鍵?
撇開個人爭議不談,客觀審視林岱樺在「做事」上的表現。7屆立委的經歷,讓她在處理市民需求時,確實累積了對城市微觀肌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弱勢民眾與傳統產業、中小企業。這種經驗,或許可轉化為擔任市長後,對城市治理的兩項核心能力:對市民需求能立即反應、快速改善的行政效率,以及能將策略精準落地、符合在地需求的實用方案交付能力,可謂實戰型經理人。
但林岱樺陣營也為此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既然是實戰型的經理人,就不能繼續逃避新媒體戰場。這些實戰績效與服務成果,應該要想辦法在新媒體上展現,將苦幹實幹的服務形象轉換為未來「高效能」的執政團隊。 否則,長期下來,網路輿論的質疑,仍將成為轉換選票的沉重阻力。
現正最夯:鳳凰颱風案例罕見!氣象專家列「3特點」:幾乎無一個案
林岱樺所面臨的困境與爭議,無疑為民進黨高雄市長初選帶來了複雜的變數與難題。不僅是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價值的碰撞,更是「形象」與「績效」的博弈。面對這樣的困境,民進黨黨內機制更需要確保程序公正,讓其基層實力在公正的平台上接受檢驗。至於高雄市民,則必須超越噪音,仔細衡量:您期待的市長,倒底是擁有高政治產能、能即時解決問題的實戰型經理人;或是在輿論場上滴水不漏的「形象代言人」?
其實不管哪個選擇,都沒有對錯,而是在於高雄這座城市現階段最需要「哪一種功能」的領導人。高雄市民必須仔細權衡,在城市積極轉型發展之際,仍有眾多待解決的問題,那一種政治特質的領導者能更有效地將資源轉化為市民有感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