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後,對台海情勢的影響餘波盪漾,尤其是在會談中「沒有觸及台灣議題」,具有深層戰略意涵。對華府與北京而言,台灣問題是雙方在印太區域最具引爆性的地緣政治議題,任何涉及表述都可能被外界解讀為戰略立場的調整。

川普選擇「不提」,並非忽視,而是一種「刻意的淡化」,試圖在競爭之外為兩國關係留下操作空間;習近平也配合「不說」,也不是讓步,將敏感議題「以拖待變」,特別在美中談判中展現「再平衡」的能耐。換言之,美中兩國都深知,若在台灣問題上硬碰硬,整場會談將立即陷入僵局,避談台灣、聚焦在經貿議題與具體合作領域,藉由技術性議題建立「可控且有限信任」,避免直接摩擦甚至衝突的狀態。

當前熱搜:桃園南門市場大火燒毀三分之二區域!攤商百萬貨付之一炬痛哭失聲

川習偉大領袖是怎麼想「避談台灣」 ?

「川習會避談台灣」是一種雙方相互傳遞的訊號,有著為雙方競爭關係中設定「緩和邊界」(護欄),讓對話聚焦在可操作的經貿領域來維持溝通,至於「深水區」的戰略紅線問題則保持模糊。從美方的思維來看,若在「川普2.0」的「美中領導人」第一回會晤就納入台灣議題,不僅會讓北京因此選擇關門,也會削弱美方在後續談判中的靈活性。因此,「川習會」沒有談台灣是一種「策略沉默」,這是有意識、暫時的談判節奏控制,而非是單純忽略。

習近平則試圖藉此會面向內部展現「穩定中美關係」的掌控力,尤其是在中國經濟放緩、內部壓力升高的情況下,北京需要外部穩定環境以重建信心,特別是在二十大四中全會舉辦後,出口轉內銷的政權穩定需求,是習近平面對「川習會」的心態;至於川普所謂的「台灣就是台灣」以及「沒有談台灣」,讓習近平得以宣稱「雙方聚焦合作、管控分歧」,同時避免被扣上「讓步」的標籤。

全站首選:鳳凰颱風是「又強又大的怪物」恐登陸台灣!專家:被掃到後果慘烈

換言之,「川習會」是一場外交表演,也是一面呈現兩國對抗的明鏡,「避談台灣」是美中談判「各取所需」的暫時結果,以「策略沉默」(沒有談台灣)來暫緩當前對抗的壓力。

習近平不得不配合川普的議題設定

縱然「川習會」表面上看似有溝通暫緩衝突的進展,但也反映出美中關係結構性對抗的現實面,川普與習近平「先禮後兵」,也難以掩蓋雙方試圖爭奪主導權的關係本質。川普的第二任期(川普2.0)對外的政策基調相當明確,包括重塑供應鏈、限制技術轉移、強化軍事嚇阻等,這都是要削弱中國對外影響力。美國對中國透過鬆綁部分AI與稀土出口,營造「談判空間」的假象,但其背後仍是以高科技、能源與金融為槓桿,對中進行戰略施壓。

近幾年,中國在內政與外交上均陷入瓶頸,包括經濟增長放緩、青年失業高企、「一帶一路」陷入財政與信任危機等,這些結構性壓力迫使習近平採取出口轉內銷的大內宣手段,「川習會」是習近平以象徵性「平視美國」的姿態,來維持對內的政權信心。然而,對美國來說,中國是「戰略挑戰者」,尤其中方近年來推動「全球南方合作」與「金磚擴容」,這是對抗美國的策略方案,簡言之,美中關係有著「競爭主導、合作有限」的狀態,難以走出競爭關係。

「川習會」揭示的,不只是美中對抗的延續,對台灣來說,要從大國戰略縫隙中維持靈活自持的平衡策略,發揮民主(價值)、科技(利益)及國防(安全)的力量,取得民主盟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