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福島核電廠再度爆發輻射監測造假事件。輻射線測量大廠「千代田技術」坦承,3,615台劑量計與輻射量測定裝置從未進行性能測試,卻偽造「已測試」證明交付使用。這些設備已被用於福島第一核電廠的廢爐作業現場及除污土壤的中間貯藏設施。雖然目前未出現健康危害,但事件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即使距離2011年福島核災已逾十四年,監測體系仍存在制度性脆弱。

這起事件的關鍵,不僅在於企業疏失,更在於監管體系的信任機制。若制度缺乏交叉檢核與獨立監督,再嚴謹的技術規範也可能淪為形式。當「誰來監督監測者」這個問題無人問起,風險管理就容易陷入偏離真實的「數據盲區」。

台灣在核能治理上,同樣應從此案汲取警醒。若監測數據可被操弄、程序可被簡化,政策判斷便可能建立在虛假的安全感之上。福島案例顯示,即便是單一基層員工的偽造行為,只要制度缺乏交叉驗證與資訊公開,就可能在多年後才被揭發。台灣倘若在核能安全或核廢管理上忽略這層風險,後果將不容小覷。

事實上,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是社會信任的課題。社會公眾對政府與產業的信任,是風險治理的基石;一旦誠信受到質疑,再多「核能安全」的保證都會失去說服力。換言之,當基礎數據失去可信度,安全承諾也就難以為繼。

福島事件提醒我們,真正的核安不僅取決於儀器與科技的先進程度,更取決於數據誠信與制度透明。真正的安全,來自一條完整且可被檢證的監督鏈條:從設備製造、性能測試、現場操作到政府監理,每一環節都必須公開透明、可追溯。唯有如此,社會公眾對核能監測體系的信任才可能穩固。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核能安全,必須從誠實測量開始;而誠實,必須成為制度的一部分,而非僅是對於個人品德的期待。

林仁斌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