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經濟共同體2030願景的推出,標誌著這個擁有6.7億人口的區域經濟體正邁向新的整合階段。這份於2025年5月通過的戰略計劃,不僅是東協自身發展的藍圖,也將重塑亞太經濟格局,值得台灣高度關注並積極參與。

東協設定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目標並非空談,而是建立在務實雄心之上。六大戰略目標與192項具體措施展現了清晰的行動路徑,尤其在數位經濟領域,《東協數位經濟框架協定》(DEFA)的推進,為區域數位貿易建立了首個系統性規範,具有全球開創性意義。這項協定若能順利落實,將使東協成為連結亞洲與世界數位市場的關鍵節點。

挑戰也同樣存在。新加坡與緬甸之間超過十倍的寬頻速度差距,突顯成員國間發展落差。這種不均衡若處理不當,可能形成「雙速東協」,讓後進國家被邊緣化。成功機率被評估為65%到70%,這個數字既反映務實判斷,也提醒東協必須加強包容性成長機制,確保整合紅利能被更廣泛地分享。

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數位經濟規模倍增至2兆美元的企圖心,這展現了東協面對數位轉型的雄心與信心。微軟在印尼的17億美元AI投資、馬來西亞主辦的東協AI高峰會,顯示這個區域正快速躍入人工智慧與雲端運算的新時代。都市中產階層正在擁抱AI紅利,但偏遠地區仍受限於網路基礎建設落後。數位落差不僅影響公平,也可能阻礙長期的社會穩定與創新生態。

AI治理將成為東協的制度考驗。資料自由流通與個資隱私、創新推動與風險管控之間需要取得微妙平衡。若DEFA能在跨境資料流通、AI倫理與平台責任等面向建立有效架構,東協有機會形成具代表性的「東協模式」,成為介於歐盟嚴格監管與美國市場導向之間的第三條路徑。

2030願景另一項值得肯定的亮點是將綠色轉型納入核心目標,使永續發展成為區域治理的主軸。在氣候變遷壓力下,東協50%的都市化率帶來嚴峻環境挑戰。馬來西亞推動電網升級、Petronas發展碳捕捉技術、越南擴增離岸風電規模,這些行動反映出區域能源結構的轉變。整體而言,東協仍需加快再生能源與循環經濟的落實腳步,才能真正邁向永續成長。

對台灣而言,東協2030願景不僅是觀察對象,更是戰略契機。台灣應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運用自身在半導體、精密製造與數位科技領域的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發展進程。台灣可在三個層面發揮作用。

一是成為技術合作夥伴。台灣在AI應用、智慧製造與5G基礎技術方面具備成熟能力,能協助東協中小企業提升數位轉型能力。台商長期深耕東協,已建立穩固產業網絡,可成為技術移轉與培訓的重要橋樑。

二是扮演供應鏈整合者。全球供應鏈重組正加速,台灣與東協的產業互補性極高。透過「新南向政策」深化合作,雙方能共同打造更具韌性的區域供應鏈,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同時提升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三是成為永續發展推手。台灣在綠能技術、循環經濟與智慧城市發展上的經驗,能協助東協國家加速綠色轉型。這不僅可開拓台灣企業的新市場,也能將永續治理理念擴散至更廣泛的區域層面。

具體而言,台灣應積極參與東協數位標準制定、推動與成員國的雙邊經濟協定、支持台商在地技術升級與人才培育。透過民間交流、產業對接與學術合作,台灣能在東協2030願景的實踐中扮演積極角色,從被動受益者轉為共同塑造者。

東協2030願景的成敗將深刻影響亞太經濟格局,並形塑亞洲未來。這份計劃結合雄心與務實,展現了區域合作的新高度,也揭示治理落差與永續挑戰的現實。未來五年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期,東協必須在包容、永續與競爭力之間找到平衡。

對台灣而言,這是不可錯過的戰略時刻。與其等待整合紅利外溢,不如主動參與、積極布局。以技術、資金與經驗為基礎深化夥伴關係,台灣能在東協整合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東協2030願景的實現,需要所有區域夥伴共同努力,台灣既有能力也有責任成為這場亞洲新秩序建構的積極力量。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