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後,全台進入防疫延長戰,豬隻禁運、廚餘管制、農畜食品產業鏈也全面受到衝擊。台中市爆出廚餘傾倒露天大坑的畫面,不僅讓民眾震驚,更突顯台灣都市在面對突發性廢棄物危機時的制度脆弱。這不只是環保問題,而是一場公共治理與公民韌性的雙重考驗。
一、從平衡到崩解:地方政府的壓力測試
在豬瘟疫情前,各縣市的廚餘處理多維持微妙的平衡狀態—透過餵豬消化、焚化分流、再利用堆肥。當防疫令一出,「餵豬」這條主動脈被切斷,短時間內便壓垮了地方的處理系統。部分縣市在臨時調度、跨縣合作、設備增能上顯得手忙腳亂,最後甚至出現「露天掩埋」這種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選項。
顯而易見的,這場危機暴露出地方政府在非常時期管理上的結構性問題:缺乏跨局處協調機制、沒有動態儲備量能、也缺乏公開透明的應變資訊。公共治理能力若建立在日常的「剛剛好」,那麼面對突發事件,失衡也就在所難免。
二、共體時艱的難與易:政治語言的失落
幾天前,行政院卓院長曾呼籲民眾在非常時期減少廚餘,這原本是正確的政策訊號—透過公民參與減壓系統、降低廚餘源頭,讓有限的處理量能得以撐過非常時期的考驗。然而,這句話卻被部分輿論扭曲為「要人民吃廚餘」,迅速被政治化、情緒化。
在今日的政治環境裡,「共體時艱」這四個字幾乎成了禁語。執政者若提倡節制、合作,往往被曲解為推諉責任;但若沉默不語,民眾又將指責政府缺乏政策導引。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治理者不敢說真話,也削弱了社會面對危機時的協力空間。
事實上,「共體時艱」不是要人民犧牲,而是要社會能在危機中找到協同機制:政府誠實揭露風險,民眾理解並配合行動,媒體提供監督與引導。這是現代民主社會最珍貴的信任資本。
三、公民韌性的力量:從鏟子超人到惜食減廢
台灣的公民社會從不缺乏行動者。從每次的颱風救援、COVID-19時的口罩國家隊到近期花蓮光復鄉的「鏟子超人」,民間力量總能在關鍵時刻補上政府的不足。這次廚餘危機亦然:許多社區、餐飲業者已自發推動「惜食減廢」,透過食材管理、廚餘再利用來分擔去化壓力。
因此,政府部門若能正視並善用這種能量,主動整合公民社群、環保團體與地方企業,共同建立廚餘減量與循環再利用的行動平台,將能讓這場危機轉化為制度升級的契機。
四、從危機到韌性:制度的反省與重建契機
危機,是一面照妖鏡。它顯示我們的城市治理仍停留在「平時」的思維,而缺乏「非常時期」的預備、協作與韌性。因此,未來的環保與防疫政策,應重新檢討。第一,建立緊急廚餘應變中心,統合環保署、農業部與地方政府資訊;第二,擴充再利用設施,提升安全再生與堆肥雙軌能力;第三,制度化公民參與,讓「共體時艱」不再只是口號,而成為實際行動的框架。
回顧過去,在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裡,從921大地震到每次疫情,都不乏彼此合作、相互扶持的良善故事。所以,挫折與挑戰從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是否還願意一起面對困難與考驗。
綜上所言,非常時期的「共體時艱」,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韌性社會的實踐。當政府願意誠實溝通、民眾願意配合行動,台灣必定會從一次次危機與考驗中,長出更成熟進步的城市治理與社會信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