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非洲豬瘟延燒,全台防疫持續升級,廚餘危機也隨之浮現。部分縣市因應不及,甚至出現將廚餘傾倒露天大坑的荒謬場景。這不只是環保問題,更反映地方治理的脆弱與都市韌性的不足。
過去各縣市廚餘處理量能勉強維持平衡,一旦「餵豬」管道中斷,系統立刻崩解。既無焚化容量,又無掩埋空間,種種問題暴露出缺乏前瞻規劃與跨局處協調的結構性問題。
卓院長呼籲全民在非常時期減少廚餘產生,其實方向正確,卻被部分人曲解。如今回頭看,「共體時艱」四字更顯沉重:體的是誰的艱?又有誰願意共體?
危機中最珍貴的是信任與合作。政府必須誠實揭露、即時應變,民眾也應理解與配合,讓社會能共渡難關。事實上,台灣從不缺乏願意自發行動的公民,從「鏟子超人」到惜食行動,這些力量正是韌性的來源。
非常時期的共體時艱,不是口號,而是民主社會最實際的公民實踐。只要政府與人民願意同心,危機就能成為進步的契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