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節到了,但台灣的語文光復了嗎?
教育部最新調查顯示,十二歲以下孩童在家中使用閩南語者僅約一成六。這不只是語言習慣的變遷,而是文化命脈的警訊。台語在年輕世代的快速凋零,並非自然淘汰,而是長期政策選擇的結果。台灣長期以「保障少數族群」為名,卻忽略了多數台語族群的語言生存權,形成一種看似合理、實則荒謬的「假平等」。
在威權時代,講台語會被罰錢;如今雖不再禁止,卻在制度上被冷處理。學校課程中缺乏系統性的母語教育,升學考試也未納入評量,官方語言仍集中於「國語+英語」兩軸。根據文化部《國家語言調查》,台語使用率二十年間下降近六成,客語下降七成,原民語更下降九成。語言的消失,不只是溝通工具的遺忘,而是文化記憶被慢慢抹去的過程。
政府口口聲聲強調「多元文化」,但在預算與制度設計上卻出現結構性偏重。原住民族與客家文化有專屬基金與頻道,而台語文化多靠民間自救。公視台語台屢遭刪預算,戲劇與出版補助比例長期偏低。若以「多數語言不需保護」為理由忽視台語,這其實是另一種歧視——制度性的不作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早已指出:「母語教育是文化多樣性的根基。」語言權是一種人權,文化平等不能只存在於法條,而必須體現在教育、媒體與生活中。
因此,台灣若真要自詡為民主典範,應正視這場語言失語危機,從三方面著手:
一、建立國小母語雙語制,讓台語成為正式必修課;
二、成立「台語文化振興基金」,穩定支持影視、出版與AI語料庫建置;
三、改革公共媒體語言比例,規定至少三成節目以台語或雙語播出。
真正的文化平等,不在於口號分配,而在於每一種語言都能被聽見、被尊重。
台灣不再需要一個禁止講台語的政府,但更不能容忍一個讓台語自己滅亡的政府。
當多數人的母語被制度化忽視,這不是文化的進步,而是民主的失音。
文/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