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擁擠」到「焦慮」的社會

台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從孩子出生開始,人生幾乎就被推進競爭的跑道——幼兒園要比才藝,升學要拼成績,進公司要搶機會,退休還怕輸在資產上。社會的主旋律變成「怕被超越」,成功者怕被搶位置,失敗者怕被遺忘。這樣的焦慮不只是經濟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病。

我們的街頭充滿焦躁,社群媒體變成情緒競技場,政治對話淪為互相謾罵。每個人都想「出頭」,但越出頭越怕跌落,最後整個社會陷入無形的恐懼與不信任。這正是高競爭密度下的文明代價。



二、文化不是學歷,而是修養

人們常說:「沒文化真可怕。」但文化究竟是什麼?它不是文憑、也不是履歷,更不是你出國幾次、讀過多少書。真正的文化,是生命深處的一種秩序與溫度。

有人用四句話定義文化,我深以為然:
1️⃣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 無需提醒的自覺;
3️⃣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 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當社會被競爭淹沒,修養被功利取代,自覺被冷漠侵蝕,自由變成任性,善良則成了奢侈。這四句話看似簡單,卻是當代台灣最缺的文化基礎。



三、教育與網路的鏡子

看看我們的教育制度:孩子從小被教導要贏、要考高分,卻鮮少學會理解與傾聽。
在網路上,人們更容易用語言攻擊代替理性辯論。當留言區成了戰場,修養便無處可尋。
甚至連媒體與政治人物,也常以煽動代替思考,以對立取代真相。這正說明,「文化的崩塌」並非因為沒有人讀書,而是因為太多人只為勝負而說話。



四、重建文化的自由

文化,其實是競爭社會的解藥。它教我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懂得自我約束;真正的聰明不是算計別人,而是願意為別人著想。
文化讓人不再只是「贏家與輸家」的分界,而能在擁擠的城市裡保有從容與尊嚴。

一個有文化的社會,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互相攻擊,也不會因為利益衝突而失去善意。
當我們重新理解「文化」這兩個字,也許就能找回那份久違的安靜——
從修養開始,從自覺開始,從善良開始。

◎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