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19歲的大學生,明年即將擁有縣市長選舉的投票權。
對許多人來說,投票可能只是例行公事,但對於第一次擁有公民權的人來說,它卻如一場成年禮,是人生里程碑,更是正式回應這個分裂時代的時刻。
從小到大看著新聞,臺灣的政壇就彷彿一場沒有終點的戰爭;自定期選舉到能源公投,立委罷免至主席選舉,人民間恍若有道愈來愈高的牆,朋友為立場爭吵、家人因態度交惡,誰都不願退讓,連與同學聊天都得小心話題。
當每次的社會討論成為陣營對決時,我便會想,我們是否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分裂?而我們,又應該習慣嗎?
在社群平台上,「演算法」已不是個生疏詞彙,你看到的世界取決於你的點閱,不同立場的人幾乎生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中,對同一則新聞產生截然不同的憤怒;我們以為自己在關心政治,其實只是被情緒推著走,內心早已封閉,一聽到別人的觀點便分了敵我。理性與理解在這個世代裡,成為遙不可及的詞。
當人們麻痺,這樣的內部分裂將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讓外部勢力更容易趁虛而入。
根據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IFES)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總統與立委選舉中,選民投票率上達71.86%,可見選舉依然是重要的民主參與時刻,可到了2025年8月的公投,投票率卻僅剩29%,這正是社會可能面臨疲乏的證明。
這些年來,假新聞、認知作戰與媒體操弄,它們不用發動戰爭,只要讓我們彼此猜忌、互相懷疑便足以動搖整個社會。臺灣面對的國安威脅,早已不僅是飛彈與軍演,而是我們每次放棄理性、理解,保持沉默的時候,當政治成為情緒出口,民主便也成了被消耗的口號。
我也曾因無意間與人談起相關議題而產生不快,甚至羨慕那些威權國家的穩定,畢竟比起我們的分裂,他們似乎更團結;可當後來漸漸理解,那些穩定是以沉默為代價,像是藝人墜樓案,即便有什麼意見也被迫成為啞巴,我便感受到台灣的混亂正是我們還能選擇的證明,我們本就該辯論,卻不能盲目;吵架不是問題,失去傾聽才是。
面臨外患的台灣從不曾放棄民主,分裂與沉默不該成為放棄的理由。
有些朋友對政治冷感,覺得誰上台都一樣,可卻忽略了冷漠本身即是被動的選擇,是讓別人替你決定未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們不一定要站上街頭,可至少要學會於資訊爆炸的年代裡提出質疑,查證與理解每件事的真相,在各方操弄的情況下提出對抗,而非同室操戈,最後落得漁翁得利。
明年投票時,我會記得那一刻。我不是在投給某個候選人或盲目從眾,而是以行動來打破緘默,在紛亂的世代裡,學會理性、看清未來。
我們或許還太年輕,難以改變政治文化,但我們可以拒絕仇恨與分裂的馴化、拒絕麻木與沉默,築出對外的、名為民主的堅固之牆,證明我們還在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