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HsinChiao Ku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HsinChiao Ku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站著搭車的危險日常:一名大學生眼中的台北公車安全缺口

    2025.11.17 | 11:33

    我是一名台北的大二學生,因為家裡離學校有段距離而常以「搭公車」的方式通勤,而這種通勤方式自高一算起迄今已使用四年多,使我逐漸發現公車內部設置的一些問題,例如站位規劃、吊環高度,甚至延伸到部分司機的習慣等,都可能造成乘客困擾並影響安全。故以下段落,將以討論公車上幾個「可能影響到乘客安全的因素」以及「改善方式」為重點來書寫。1.「站位規劃」的不完善之處首先是「站位規劃」的部分。公車雖有各種不同車型,但我們可以發現台北的公車大多是「低底盤」設計,前方座位偏少,比起以前階梯式設計,給予乘客許多站立的空間(尤其當專設區域無輪椅、娃娃車使用時)。然而,當站位變多使承載量更大,乘客的安全也不免出現一些疑慮。例如身處站位的乘客不似有座位者有安全帶可繫,且雖有拉環、扶手桿等,但顯然並非所有站位都能抓得到它們,更多的是因為人多而被迫只能「自己想辦法站好」的情況,一遇到司機剎車,便極容易因重心不穩而跌向前方,壓到其他乘客,造成多人受傷的機率陡增。根據台北市交通局統計,僅 2022 年台北市公車事故就達 828 件,是 10 年來新高,當中不少事故與「急煞、失去平衡」有關。針對此問題,我認為應當可以在車體的中間也設置一些吊環,既可避免「扶手桿」占用空間的缺點,更能減少中間的乘客因「毫無依靠」而「跌倒受傷」的情況;亦可在地板上多設置一些防滑貼條,使乘客在地面潮濕時的滑倒機率下降,平時也可藉摩擦力讓腳站得更穩。2.「吊環高度」的設計上一段有提及可以在公車車體中間也設置些吊環,讓中間乘客能拉,然而「吊環高度」的考量是常常被忽略的,有些公車的吊環設置過高,使得年長者或身高較矮的人拉得很吃力,更重要的是那樣拉根本不是很穩,很容易一剎車就被往前甩,等於沒拉(筆者身高155,深有所感)。因此,吊環的設計應為身高矮或力氣小的乘客多加考量。像國外公車(如東京、首爾)會提供「多段式吊環」,台北也已有些公車會設置,我認為可做其他公車的榜樣,使吊環能被更好地使用,並避免造成筆者這類乘客的不便。3.「充電座」的必要性?如今很多公車會在車體前方設置「充電座」,以提供方便並招攬更多乘客;然而,它卻也無可避免地占用諸多空間,使本應能設置更多座位的地方被這項設施取代。許多搭乘公車的旅客搭的距離其實並不長,很快就要下車,不會特別去使用充電座;而搭乘長距離的人則常會坐在後方,較難使用到它,尤其現代人多有行動電源,「充電座」的設置顯得使用率較低(也難以此招攬乘客)。因此,依據觀察,我認為與其設置它,不如換回更多座位,使站立者減少、有需求者都能坐下,降低乘車危險性;且省下的空間更可避免走道過於狹窄,減少堵塞的乘客因急著下車而發生碰撞的情況。4.「司機習慣」的造成原因搭公車時,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司機很和善,會提醒乘客要慢慢下車、不要推擠,卻也有些司機會在車尚未完全停的時候開車門,甚至沒確認乘客上車否就急著關門,造成夾傷事件。根據交通局統計,「公車車門夾傷案」由2021年的204件逐年增加,至去年已有353件。我認為造成部分司機有這些習慣的原因除了個性導致外,也可能是因為有「準點壓力」。台北公車路線多、班表緊迫,使得司機因時間壓迫而「急著關門」夾傷人,以及於途中不斷飆車、急剎、快速變換車道等,讓前幾段不斷提及的跌倒風險增加,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以「安全」為前提的情況下,公司應避免過度壓迫司機們的到點時間,甚至應該延長,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好好開車,以維護乘客的權益。5.總結綜合以上觀察,台北公車在站位規劃、吊環高度、空間配置與司機班表管理上,確實仍存在不少被忽略的安全風險。對每日通勤的乘客而言,這些都不是抽象的政策問題,而是每一次急煞、每一次爭道、每一次差點跌倒的身體記憶。作為使用者,我並非要苛責司機或否定公車的便利,而是希望政府與業者能看見:危險往往不只是大型事故,而是從細節慢慢累積的。若能建立更透明的公車事故數據、統一車內設備標準、合理調整班表、並持續改善空間配置,台北的公車將不只是能抵達目的地的工具,而是更可靠、更能被信任的公共交通。希望這些來自一名大學生的觀察,能讓公車系統變得更貼近乘客的需求,也讓每一次的通勤,都能更安心一點。
  • 投書 我的第一張選票:新世代公民對分裂時代的獨白

    2025.10.22 | 12:15

    我是一名19歲的大學生,明年即將擁有縣市長選舉的投票權。 對許多人來說,投票可能只是例行公事,但對於第一次擁有公民權的人來說,它卻如一場成年禮,是人生里程碑,更是正式回應這個分裂時代的時刻。 從小到大看著新聞,臺灣的政壇就彷彿一場沒有終點的戰爭;自定期選舉到能源公投,立委罷免至主席選舉,人民間恍若有道愈來愈高的牆,朋友為立場爭吵、家人因態度交惡,誰都不願退讓,連與同學聊天都得小心話題。 當每次的社會討論成為陣營對決時,我便會想,我們是否早已習慣了這樣的分裂?而我們,又應該習慣嗎? 在社群平台上,「演算法」已不是個生疏詞彙,你看到的世界取決於你的點閱,不同立場的人幾乎生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中,對同一則新聞產生截然不同的憤怒;我們以為自己在關心政治,其實只是被情緒推著走,內心早已封閉,一聽到別人的觀點便分了敵我。理性與理解在這個世代裡,成為遙不可及的詞。 當人們麻痺,這樣的內部分裂將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也讓外部勢力更容易趁虛而入。 根據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IFES)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總統與立委選舉中,選民投票率上達71.86%,可見選舉依然是重要的民主參與時刻,可到了2025年8月的公投,投票率卻僅剩29%,這正是社會可能面臨疲乏的證明。 這些年來,假新聞、認知作戰與媒體操弄,它們不用發動戰爭,只要讓我們彼此猜忌、互相懷疑便足以動搖整個社會。臺灣面對的國安威脅,早已不僅是飛彈與軍演,而是我們每次放棄理性、理解,保持沉默的時候,當政治成為情緒出口,民主便也成了被消耗的口號。 我也曾因無意間與人談起相關議題而產生不快,甚至羨慕那些威權國家的穩定,畢竟比起我們的分裂,他們似乎更團結;可當後來漸漸理解,那些穩定是以沉默為代價,像是藝人墜樓案,即便有什麼意見也被迫成為啞巴,我便感受到台灣的混亂正是我們還能選擇的證明,我們本就該辯論,卻不能盲目;吵架不是問題,失去傾聽才是。 面臨外患的台灣從不曾放棄民主,分裂與沉默不該成為放棄的理由。 有些朋友對政治冷感,覺得誰上台都一樣,可卻忽略了冷漠本身即是被動的選擇,是讓別人替你決定未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們不一定要站上街頭,可至少要學會於資訊爆炸的年代裡提出質疑,查證與理解每件事的真相,在各方操弄的情況下提出對抗,而非同室操戈,最後落得漁翁得利。 明年投票時,我會記得那一刻。我不是在投給某個候選人或盲目從眾,而是以行動來打破緘默,在紛亂的世代裡,學會理性、看清未來。 我們或許還太年輕,難以改變政治文化,但我們可以拒絕仇恨與分裂的馴化、拒絕麻木與沉默,築出對外的、名為民主的堅固之牆,證明我們還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