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大陸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的背景
中國大陸近期加強對稀土金屬的出口管制,既是對美國商務部9月底擴大黑名單企業範圍的直接對抗式回應,也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戰略意圖。中國大陸掌控全球大部分稀土供應,而稀土是半導體、機器人、航太及電動車等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原料,此次舉措在即將到來的中共重要會議前夕展現國力,強化政治合法性,同時向美國強勢施壓,迫使川普政府正視中國大陸所厭惡的「鷹派破壞」行為。
短期內,中國大陸策略似乎有意義,川普近期已經將注意力從迦薩走廊、諾貝爾和平獎重新轉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問題;但是,此舉也引發全球機率,包括歐盟與七國集團的警示和貿易抗議,導致全球股市的新一波波動。
二、美國的報復措施與對抗升級
面對中國大陸的稀土管制強硬措施,川普府則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並限制中國大陸進口食用油,同時美國財政部計畫加強對國內戰略產業的管控,以應對中國的經濟措施。有分析認為,北京可能高估了自己能在不引發全球經濟反彈的情況下,迫使美國退讓的能力?此次對抗不同於以前,中國大陸是將管制範圍擴大至全球出口,任何使用中國稀土的產品均需申請許可,使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日前,經濟部表示過,中國大陸這次擴大的稀土管制,所涵蓋的稀土元素與臺灣半導體常用的稀土不同,所以對半導體產業的直接影響有限。即使這是事實,並不代表臺灣完全不受影響;中國大陸在2025年又將8家臺灣公司納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對其出口雙用途物品。
三、臺積電赴美留臺的潛在風險高低
如此一來,對臺積電而言,此次中美對抗局勢帶來明顯的供應鏈與成本影響。若臺積電赴美設廠,將面臨美國100%關稅和中國稀土管制的雙重交叉負面影響的風險,可能增加關稅成本、供應鏈複雜度及生產延遲。但是,留在臺灣,在兩岸關係不再惡化的前提下,則暫時仍有多重優勢。
相對地,若臺積電留在臺灣,則暫時可避開前述這些直接衝擊,維持穩定生產和成本控制。畢竟臺灣本身擁有完整且高效率的半導體供應鏈,原料、設備及技術配套齊全,能保障生產連續性,避免因稀土出口管制造成的原料延誤。此外,留在臺灣可避免美國關稅的直接影響,使生產成本保持穩定,降低價格波動風險;同時,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穩定法治環境,有利於全球客戶供應鏈布局,減少政治與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
留在臺灣還提供企業戰略彈性,在全球供應鏈不穩定的情況下,臺積電可以保持靈活調整出口與投資策略,必要時再考慮海外擴張,而不必立即承擔美國關稅與中國稀土管制的雙重風險。更重要的是,臺積電留在臺灣生產,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相對穩定,降低因大型企業在海外設廠而引發的政治緊張,對臺灣整體安全與經濟環境均有正面效應。
四、臺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
從國家層面看,臺積電留在臺灣生產,也強化了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提高臺灣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談判籌碼。留在臺灣不僅保障企業生產安全、成本穩定,也增強其戰略彈性與全球競爭力,並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在當前複雜貿易環境下的理性選擇。
目前,中國大陸的稀土出口管制,在政策上具備對所有境外買家(包括臺灣)進行審查或限制的可能性,尤其當買家或用途涉及敏感/雙用途領域時,臺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辨別和持續自己的優勢。
中國大陸以稀土出口管制作為地緣政治工具,雖能短期吸引美國注意,但風險極高,但是也很難預期這個決策會逆轉。當然,一方面引發美國全面報復,同時也使全球供應鏈及股市承受波動。在這種大國對抗格局下,在兩岸關係穩定不再惡化的前提下,臺積電選擇留在臺灣,不僅降低直接政策與貿易風險,也保障生產連續性和成本穩定,充分體現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並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對臺灣整體利益形成正面效應。
文/蘇嘉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