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蘇嘉宏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蘇嘉宏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累加仇恨值:民進黨的抹紅語境與國民黨的貪腐敘事

    2025.10.24 | 11:07

     累加仇恨值:民進黨的抹紅語境與國民黨的貪腐敘事 蘇嘉宏  撰 臺灣的政黨政治攻防在近年愈發固定化。 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政治語言,早已形成各自封閉的獨立敘事體系。前者的批判多以「親中、賣台」為主軸,後者則鎖定「貪腐、掏空」為主題。兩種語境分屬不同認同和情緒系統,民進黨訴諸恐懼與價值認同,國民黨則動員公憤與庶民正義,最終使政治討論逐漸滑向仇恨的馬拉松競賽。 一、民進黨的「抹紅」語境:從主權焦慮到安全敘事 民進黨批判國民黨的主軸是「親中、附共、賣台」的指控。這套語言體系以「主權」與「國家安全」為核心,將藍營描繪為可能導致臺灣被中國吞併的內部風險來源。常見的攻防詞包括「舔共」、「中共代理人」、「紅媒」、「資訊戰」、「假訊息」、「香港化」等,目的在於強化民眾的防衛心理與反共的民主認同。 這種論述邏輯延伸至不同層面:在國安方面,指控國民黨「簽和平協議等於投降」;在認同方面,強調「藍營不懂臺灣」、「缺乏本土意識」;在青年動員方面,則呼籲「守護民主價值」、「不要讓中國決定我們的未來」。民進黨的語言因此具有明顯的「抗中保台」精神動員功能,以恐懼與價值綁定凝聚支持者。 二、國民黨的「貪腐」語境:從光電弊案到庶民正義 相對之下,國民黨的批判語境則集中在「光電貪腐」、「派系分贓」與「執政傲慢」等主題上。民進黨被指成為「新的黑金政權」,以錯誤的能源政策掩護綠金利益輸送,造成「光電吃農地、魚塭」、「綠能變黑金」、「綠色權貴」等印象。這些語彙刻意與庶民生活相連,試圖以「土地正義」、「反貪清廉」、「地方受害」等訴求,重建國民黨在社會基層的同理形象。 在民生與地方議題上,國民黨的論述邏輯強調「人民苦、物價高、中央欺壓地方」,同時將民進黨塑造成「權力傲慢、網軍治國、審查異議、司法迫害」的威權政黨。藉此構築一套「民進黨背離民主初衷、成為新威權、新專制」的道德敘事。 三、語境對立與情緒分化:恐懼對抗公憤 兩黨的攻防語言雖指向不同對象,卻具有同樣的情緒邏輯。民進黨以外部威脅製造「主權焦慮」,國民黨則以內部貪腐激起「社會公憤」。前者訴諸「國家存亡」,後者訴諸「人民受害」;一方的政治敵人是「中國與其代理人」,另一方的敵人則是「民進黨貪腐集團」。 這兩套敘事在情感層次上互不相容:民進黨支持者認為「反中」即是「保台」;國民黨支持者則認為「反綠」才是真正的「反貪」。結果是,政治語言不再追求公共理性,而成為情緒動員與陣營辨識的符號。每一次選舉、每一場政策辯論,最終都回到「你是不是賣台」與「你是不是貪腐」的二元審判。 四、結語:仇恨值攀升,互信崩潰 在這種語境下,臺灣政壇的朝野互信幾乎全面崩壞,2026年、2028年應當還會更加惡化。民進黨不再相信國民黨有守護主權的意志,國民黨也不再相信民進黨具備清廉自制的能力。抹紅與反貪成為兩黨的「政治自體免疫系統」,彼此的批判語言已非爭論真實,而是維繫信徒的信仰。 當政治語言被情緒接管,政策討論無法形成共識,仇恨值只會不斷上升。未來的臺灣政治,若無法跳脫這種敵對框架,不僅朝野合作難以恢復,社會整體也將陷入更深的認同撕裂與信任危機。仇恨將繼續成為動員的燃料,而民主的溫度,則在這場持續升溫的攻防之中,日漸冷卻。 
  • 投書 臺積電留臺優勢浮現:美中貿易對抗與稀土管制下的戰略考量

    2025.10.21 | 08:31

     臺積電留臺優勢浮現:美中貿易對抗與稀土管制下的戰略考量 蘇嘉宏 一、中國大陸加強稀土出口管制的背景 中國大陸近期加強對稀土金屬的出口管制,既是對美國商務部9月底擴大黑名單企業範圍的直接對抗式回應,也帶有明顯的地緣政治戰略意圖。中國大陸掌控全球大部分稀土供應,而稀土是半導體、機器人、航太及電動車等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原料,此次舉措在即將到來的中共重要會議前夕展現國力,強化政治合法性,同時向美國強勢施壓,迫使川普政府正視中國大陸所厭惡的「鷹派破壞」行為。 短期內,中國大陸策略似乎有意義,川普近期已經將注意力從迦薩走廊、諾貝爾和平獎重新轉向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問題;但是,此舉也引發全球機率,包括歐盟與七國集團的警示和貿易抗議,導致全球股市的新一波波動。 二、美國的報復措施與對抗升級 面對中國大陸的稀土管制強硬措施,川普府則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並限制中國大陸進口食用油,同時美國財政部計畫加強對國內戰略產業的管控,以應對中國的經濟措施。有分析認為,北京可能高估了自己能在不引發全球經濟反彈的情況下,迫使美國退讓的能力?此次對抗不同於以前,中國大陸是將管制範圍擴大至全球出口,任何使用中國稀土的產品均需申請許可,使美中貿易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 日前,經濟部表示過,中國大陸這次擴大的稀土管制,所涵蓋的稀土元素與臺灣半導體常用的稀土不同,所以對半導體產業的直接影響有限。即使這是事實,並不代表臺灣完全不受影響;中國大陸在2025年又將8家臺灣公司納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對其出口雙用途物品。 三、臺積電赴美留臺的潛在風險高低 如此一來,對臺積電而言,此次中美對抗局勢帶來明顯的供應鏈與成本影響。若臺積電赴美設廠,將面臨美國100%關稅和中國稀土管制的雙重交叉負面影響的風險,可能增加關稅成本、供應鏈複雜度及生產延遲。但是,留在臺灣,在兩岸關係不再惡化的前提下,則暫時仍有多重優勢。 相對地,若臺積電留在臺灣,則暫時可避開前述這些直接衝擊,維持穩定生產和成本控制。畢竟臺灣本身擁有完整且高效率的半導體供應鏈,原料、設備及技術配套齊全,能保障生產連續性,避免因稀土出口管制造成的原料延誤。此外,留在臺灣可避免美國關稅的直接影響,使生產成本保持穩定,降低價格波動風險;同時,臺灣的地理位置與穩定法治環境,有利於全球客戶供應鏈布局,減少政治與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 留在臺灣還提供企業戰略彈性,在全球供應鏈不穩定的情況下,臺積電可以保持靈活調整出口與投資策略,必要時再考慮海外擴張,而不必立即承擔美國關稅與中國稀土管制的雙重風險。更重要的是,臺積電留在臺灣生產,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相對穩定,降低因大型企業在海外設廠而引發的政治緊張,對臺灣整體安全與經濟環境均有正面效應。 四、臺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 從國家層面看,臺積電留在臺灣生產,也強化了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提高臺灣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談判籌碼。留在臺灣不僅保障企業生產安全、成本穩定,也增強其戰略彈性與全球競爭力,並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是在當前複雜貿易環境下的理性選擇。 目前,中國大陸的稀土出口管制,在政策上具備對所有境外買家(包括臺灣)進行審查或限制的可能性,尤其當買家或用途涉及敏感/雙用途領域時,臺灣應謹慎保有目前難得的機會利多,辨別和持續自己的優勢。 中國大陸以稀土出口管制作為地緣政治工具,雖能短期吸引美國注意,但風險極高,但是也很難預期這個決策會逆轉。當然,一方面引發美國全面報復,同時也使全球供應鏈及股市承受波動。在這種大國對抗格局下,在兩岸關係穩定不再惡化的前提下,臺積電選擇留在臺灣,不僅降低直接政策與貿易風險,也保障生產連續性和成本穩定,充分體現臺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重要戰略地位,並有助於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對臺灣整體利益形成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