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指稱烏山頭水庫的水面光電板「以藥水清洗」,造成水質污染。這樣的說法聽來的確駭人,但卻與事實相去甚遠,也再度映照出台灣能源轉型過程中,假訊息與錯誤認知所造成的干擾。
首先,太陽光電板不含電解液,也不需要用化學藥水清洗。水面光電板主要以自來水或純水沖洗表面灰塵或污漬,以維持一定的發電效率。若真使用化學藥劑,反而會腐蝕模組與接線,違反經濟與技術常識。再者,水質檢驗更是水廠例行工作,其結果公開透明可查,若指控污染卻拿不出證據,不僅是誤導公眾,也可能構成誹謗。
其次,水庫型光電並非台灣獨創,全世界皆有成功案例。中國山東丁莊水庫號稱全球最大水面漂浮式光電站,日本兵庫縣與法國南部也早有多年運轉經驗。其共同特點是不僅不影響水質,反而能降低水庫蒸發量。根據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的報告,若水庫表面有30%覆蓋太陽能板,可減少約46%的蒸發量,等同增加儲水效率。這正是典型結合生態環保與再生能源的綠色技術。
然而,在台灣,這樣的能源轉型卻屢屢被抹上破壞生態環境、圖利財團等標籤。再生能源產業或許可能會有弊案或不當勢力介入,但與再生能源技術理應分開討論。如今有心人士故意把不相干的事件混為一談,用影音與社群操作輿論,讓民眾誤以為「光電就是污染」、「綠能就是貪腐」。很顯然,這類假訊息的傳播擴散,已侵蝕能源轉型的社會共識。
再生能源發展是全球趨勢。從歐美到東亞各國,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布局早已成為產業競爭力的基礎。台灣若陷入政治化的「反綠能」思維,不僅影響投資信心,也會削弱民眾對能源轉型的信任。因此,政府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也更應積極建立公信的資訊平台,及時澄清假訊息,並強化地方溝通與回饋機制。唯有讓在地居民理解環保效益、參與監督,才能避免誤解與對立。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再生能源不是誰的政績,而是全體社會的責任。因此,面對不實指控,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辯駁,更要以科學證據與公開透明的治理,讓事實自己說話。別讓假訊息成為再生能源發展的絆腳石,讓有心人得逞,最終損害的,只會是台灣自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