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法國總理勒科爾紐(Sébastien Lecornu)在總理官邸馬提尼翁宮發表聲明,宣布僅上任27天的政府請辭。這是法國在不到兩年內出現的第五位總理下台,凸顯法國政局罕見的動盪。從2024年提前國會選舉以來,法國陷入「懸峙國會」的困境:左翼新人民陣線、中間派(馬克宏陣營)與極右派國民聯盟三足鼎立,沒有任何一方擁有穩定多數,可以順利組閣。在內外交困的壓力下,馬克宏政府反覆經歷總理辭職與內閣重組的風波,也引發了對第五共和制度設計和統治正當性的嚴峻質疑。

懸峙國會與短命內閣

2024年中,馬克宏在執政黨失去絕對多數後被迫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選舉結果造成懸峙國會——左翼「新人民陣線」雖贏得最多席次但未過半,馬克宏所屬的中間派淪為少數,極右國民聯盟則成為另一股主要勢力。面對三分天下的局面,任何單一政黨都無法組建穩定多數政府。自此,法國內閣如走馬燈般輪替,21個月內已經五度更換總理。

2024年1月,時任總理伊麗莎白·博恩(Élisabeth Borne)因強推爭議政策(如退休制度改革)引發反彈而請辭下台。接任的年輕中生代政治人物加布里埃爾·阿塔爾(Gabriel Attal)僅執政數月,之後馬克宏為打破僵局而訴諸解散國會重新大選,阿塔爾遂在新選舉後去職。馬克宏嘗試引入政治經驗豐富的技術型官僚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出任總理,然而其內閣不到一年也宣告垮台。

2025年,資深中間派領袖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接掌政府,試圖以削減開支、提高稅收等財政緊縮手段控制赤字,但因改革得罪各方利益而在國會信任投票中失利,下台收場。最新上任的勒科爾紐本是年富力強的國防事務專家,被視為馬克宏挽救局面的「技術型」總理人選,卻仍撐不過一個月便請辭。頻繁的內閣更迭使得政府決策陷於癱瘓,也讓法國民眾對政治領導的信任不斷流失。

法國第五共和體制原本賦予總統強大的行政權,以避免第四共和時期內閣頻繁垮台的亂象。總統握有任命總理和解散國會的權力,正常情況下可作為打破僵局的憲法工具。馬克宏多次暗示可能解散國民議會重新選舉,以迫使反對黨妥協。

在當前碎片化的議會與總統民意支持下滑的形勢下,解散國會變成一把雙刃劍:選民對頻繁選舉日益反感,新的選舉很可能依然產生類似席次分佈的懸峙結果,甚至可能讓極右反對勢力更壯大。這使得馬克宏不敢輕易動用解散權,轉而反覆採取總理「辭職—看守內閣—協商」的模式延續統治。

憲法學者迪桑(Mathieu Disant)指出,在議會支離破碎時,政府即使總辭仍常以看守內閣形式續任,只處理日常行政而無法推動新政策。馬克宏多次利用總理解職和內閣改組來向議會和輿論展示承擔責任的姿態,但這種旋轉門式的權宜做法無法根本解決僵局,反而讓執政穩定性每況愈下。

外部壓力與戰略自主:馬克宏的治國賭注

陷入內政困境的馬克宏,試圖藉由地緣政治壓力來重塑施政正當性。他不斷強調法國和歐洲當前所處的險惡國際環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打破了歐洲的和平局面,美中大國競逐使全球局勢更形緊張,歐洲必須追求戰略自主以保障自身安全與利益。

在國防與軍事領域,外部威脅成為馬克宏推動政策的主要理由。面對俄烏戰爭帶來的安全挑戰,馬克宏政府以「安全環境惡化」為由,大幅提高國防預算,承諾將法國軍費在未來數年提升到佔GDP的3%以上。馬克宏甚至警告全民,稱當前歐洲所面臨的威脅程度「比冷戰結束時更加嚴峻」,呼籲法國人做好犧牲以強化軍備、備戰未來。提升軍費被他定位為國家戰略核心,此舉呼應了他一貫倡導的「歐洲戰略自主」理念,即歐洲應減少對美國依賴,在防務上擁有自主能力,以在美中對抗的夾縫中維護自身利益。

然而,馬克宏的對外強硬路線在國內引發了強烈反彈和左右夾擊。左翼陣營譴責政府藉外交危機之名壓縮社會福利,批評馬克宏把增加軍費開支建立在削減民生支出的代價上,是對社會正義的侵犯。他們不滿俄烏戰爭造成的預算排擠效應——更多資源流向國防和外交,導致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投入相對減少。

2023年爆發的大規模養老金改革抗議和罷工,即反映出民眾對政府「有錢增加軍費,卻沒錢保障退休者權益」的不滿情緒。一系列經濟壓力與外交投入的此消彼長,加深了法國國內的社會撕裂。

在右翼方面,極右的國民聯盟同樣批評馬克宏政府的表現,只不過角度不同。他們一方面主張對內優先解決治安和移民等問題,對外則要求強硬捍衛法國主權利益,不滿意馬克宏在對美關係和歐盟事務上的某些讓步。

他們利用政府的亂局作為政治宣傳,要求立即解散國會重新選舉,以期藉民粹動員在下一輪選戰中取得更大斬獲。極右派領袖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及其政黨聲稱,目前的議會已無法反映民意,他們拒絕參與馬克宏陣營主導的任何協商,轉而呼籲直接訴諸選舉。

民調顯示如果重新大選,國民聯盟有望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這對馬克宏而言形成巨大外在壓力:他必須在滿足美國和北約要求歐洲增加防務承擔的同時,設法遏制極右翼勢力的崛起。然而,只要內政僵局持續不決,馬克宏在對外推動歐洲團結、自主防務方面的領導力也難免大打折扣。

法國政治的不穩定將削弱巴黎在歐盟內推動安全合作與軍工自主的能力。尤其在2025年美國政壇再度出現「川普現象」的背景下,美國總統川普對歐洲提高自我防衛和增加對烏克蘭軍援的要求更高。此時如果法國內閣無法穩定運作,將動搖歐洲應對俄羅斯威脅的統一戰線,讓華盛頓對歐洲戰略前景產生疑慮。

統治正當性的危機與展望

頻繁的政府危機與馬克宏強調外部威脅的治國話語,兩者交織出法國當前統治正當性的危機。一方面,馬克宏透過宰制議程的憲法手段,如多次動用憲法第49條第3項強行通過預算和改革法案繞過國會,強硬推行他認為攸關國家未來的政策。

在非常時期,他傾向以非常措施因應,要求全民展現「團結」與「服從」,以對抗外部風險。這種將地緣政治危機作為統治語言的策略,表面上為政府集中權力、迅速行動提供正當性依據,但也被越來越多民眾視為是以危機之名行過度之實。

當政府動輒援引外部威脅要求國內讓步時,許多法國人質疑馬克宏是否藉此迴避民主程序、壓制異議聲音。特別是當民生議題讓位於國防優先,而執政黨又屢屢利用制度優勢強行表決時,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度逐漸瓦解。

馬克宏政府目前的處境可謂進退維谷:若繼續拖延不解散國會,少數政府的窘境將持續,政策難有作為,民怨與經濟風險只會累積;但一旦解散重新大選,在反對勢力高漲與總統聲望低迷的情況下,選舉結果對執政陣營恐更不利。

更極端的呼聲甚至已浮現——連馬克宏昔日的盟友、前總理艾德華·菲利普也公開表示總統應「有序地下台」,以讓法國政治找到新的出路。要求馬克宏辭職的呼聲從邊緣走向主流,顯示第五共和建立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正在上演。雖然馬克宏強調會堅持任滿第二任期至2027年,但在野與民間的不滿使其統治基礎岌岌可危。

回顧歷史,法國今日的亂局讓人不禁聯想到第四共和時期的政壇亂象——1946至1958年的十二年間,法國產生了18位總理、26屆政府,被譏為「內閣墳場」。戴高樂將軍推動建立的第五共和憲法,本意就是透過強化總統權力和理性化議會機制,來避免重蹈政府頻繁垮台的覆轍。

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法國再度陷入政治支離破碎的困境——強總統制度雖然仍在,卻因民意反彈和政黨版圖重組而難以發揮穩定作用。馬克宏以地緣政治壓力為由集中權力、延續統治的策略,在內部共識破裂的情況下正走到十字路口:繼續下去將進一步侵蝕民主的正當性,但退讓則可能令極端勢力乘虛而入。

這場政治考驗的不僅是馬克宏個人的領導前途,也是第五共和體制能否扛住21世紀新挑戰的試煉。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