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在主持國慶大典的致詞中,批評「被光電板占用破壞的山林良田」與「被意識形態拖累的能源政策」,這樣的民粹指控雖然能引人注目。但令人遺憾的,若是不能回到具體事實與政策層面進行實質與有建設性的討論,將只會讓台灣的能源轉型陷入更多誤導與對立。

首先,太陽光電的推動過程確實曾出現環保爭議,但那主要是早期規劃不周與地方執行不力所致,並非再生能源的本質問題。近年來政府部門已明確修正方向,優先推動屋頂型與既有設施上的光電案場,加嚴管制太陽光電設置於環境敏感區位,更是充分衡量其對國土、生態及景觀之影響。由這些方向的調整可知,能源政策在學習與修正,絕非盲目冒進。因此,若只憑片面印象指責「光電毀壞山林良田」,忽略技術創新與法規制度的改善,反而會侵蝕能源轉型的社會信任。

其次,所謂「被意識形態拖累的能源政策」的說法,也值得再深思。能源轉型是國際能源發展趨勢,歐美與亞洲各國都積極推動節能減碳與再生能源的布局。事實上,台灣面臨的挑戰並非意識形態抑或政治立場,而是結構性現實。台灣地狹人稠、地震頻繁、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以及民生與產業電力需求成長等現實條件,使能源轉型的成本更高、步伐更艱難。這些問題需要長期規劃與逐步落實、跨部門協調與社會有效溝通,絕不是一句「被意識形態拖累」就能概括。換言之,能源轉型的目標絕非是為了黨派的意識形態,而是要讓台灣能在氣候風險與地緣政治的高度不確定性中,擁有自主能源更安全、更永續的未來。

在政策層面,台灣的能源結構正逐步改善。根據經濟部資料,2024年再生能源發電已達總發電量的近一成五,其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是主力,同時以天然氣發電取代燃煤發電,減少舊型燃煤機組的使用,再加上改善空污防制設備,確實有效降低空污與電力排碳係數。這些成果雖仍是不足,但整體方向是正確的,也受到國際肯定。儘管如此,需要再強化的是,如何更積極發展低碳、零碳的各式再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強化電網彈性與擴大民間參與,絕不是走回頭路、或是倒退回高碳能源體系。

值得提醒的是,反綠能的聲浪往往以保護農地、電價上漲為糖衣包裝,但最後實際成效,卻可能是維持化石燃料、核能依賴、遲滯必要的能源轉型。台灣每年進口能源支出超過兩兆元,能源自主與能源安全風險遠高於再生能源建置的不確定性。因此,台灣若不加大減碳力道與自主發電能力,將在國際淨零壓力下漸次削弱產業未來的競爭力。事實上,提升能源效率、節約能源、以本土的、多元的、分散的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達到淨零碳排,才是台灣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正確作法。

綜言之,理性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應被政治口號左右。台灣社會應該用更長遠務實的眼光看待能源轉型過程的陣痛,而非被短期民粹的政治語言所誤導。因此,真正務實可行的做法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公開溝通、透明決策、以及嚴格有效的監管機制,並在法規制度、政策措施與工程技術上持續精進,才能落實非核能源轉型成為台灣社會的共同成就,而不再是政治攻防的口實。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