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正在重塑全球教育。當AI走進教室,老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也不再只是接收者。因此,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培養下一代「理解、運用與監督人工智慧」的能力,而台灣若不及時跟上,將錯過教育革新的關鍵時刻。

生成式AI崛起後,全球教育體系正面臨一場「教與學」的根本變革。美國與英國率先提出AI素養框架與教學指引,要求教師利用AI設計高階思考任務,並以AI輔助學生個別化學習。OECD與歐盟更共同發表《AI素養框架》,將AI素養定義為與AI互動、創造、管理與設計的能力,呼籲各國建立標準課綱與師資培訓制度。

亞洲國家則動作更為積極。韓國自2025年起在國小三年級到高中一年級全面導入AI數位教科書,2028年擴及所有科目,並要求所有教師完成AI培訓;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生成型AI利用指南2.0》,強調以人為本與資訊倫理,並鼓勵地方教育委員會彈性制定規範。這些國家不只是導入技術,而是系統性地重構教育現場,讓AI成為促進學習創新的媒介。

歐洲則以「倫理與專業」為核心。芬蘭推出《AI教師指南》,協助教師理解AI原理與限制;德國教育聯盟強調教師專業化與法律邊界,認為教師的AI能力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法國、丹麥與瑞典雖仍在探索,但社會已普遍意識到AI對學習誠信與評量制度的衝擊。

相較之下,台灣的AI教育政策仍處於起步階段。教育部雖提出「智慧學習」與「生成式AI指引」,但目前多停留在技術應用與行政倡議,缺乏完整的AI素養課綱與師資培訓架構。許多學校仍不知如何將AI納入教學,更遑論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資料倫理與創造力。

事實上,台灣具備良好的數位基礎與教師熱情,只是缺乏統整願景與政策連結。如果台灣要跟上國際潮流,至少應從三個方向著手:

一、建立全國AI素養課程框架。
教育部應參照OECD與歐盟標準,制定義務教育階段的AI素養課綱,明確區分AI的理解、應用與監督層次,並與現行資訊科技課程銜接,避免流於單一工具教學。

二、推動教師AI專業認證與培訓制度。
由師培機構與教育部共同開設AI教育專班,讓現職教師掌握AI原理、應用案例與倫理議題。同時建立AI教育顧問團隊,支援各地學校發展在地化教學模式。

三、建立AI教育的倫理與治理機制。
政府需制定AI使用指引,明確規範學生作品生成、資料隱私與學習評量的界線,確保AI應用不破壞學術誠信,也不造成教育不平等。

AI不該只是新工具,而是一面照見教育本質的鏡子。當世界各國都在用AI重新定義學習的邊界時,台灣不該只在擔憂作弊與取代的陰影中止步。真正的教育,不是禁止AI,而是培養能「與AI共思、為人而學」的下一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