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短短半小時內潰決,傾瀉上千萬噸泥水,奪走十多條人命,摧毀基礎設施。這並非天外飛來的天災,而是氣候變遷與治理失靈交錯下的體制災難。
堰塞湖是台灣高山常見的地貌風險,專家早已警告其潰決威脅。問題不在於政府能否「硬處理」,而在於能否建立科學監測、嚴謹預警與有效撤離。馬太鞍溪上游區域雖是難以動工,但這並不能成為政府袖手旁觀的理由。
最令人痛心的,是撤離與避難的全面失靈。警報雖發出,但許多長者收不到簡訊,行動不便者缺乏協助;部分居民心存僥倖,來不及逃生。更離譜的是,有避難收容點怎會設在潛在淹水區,使民眾在政府指引下反而陷入險境。這不僅是行政疏失,更是對生命安全的極大漠視。
在極端氣候下,台灣將愈來愈常面對類似災害。問題是,我們是否具備足夠的前瞻能力?是否有跨部門、科學化的應變平台?還是仍在災後甩鍋推責,把悲劇歸咎於天災?
防災體制必須徹底轉型:預算應優先投入監測、演練、撤離動線規劃與弱勢照顧,而非僅止於災後補助。防災不只是工程問題,而是整合科學決策與社會動員的制度工程。
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事件是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台灣防災體制的空洞。如果這場悲劇不能換來體制的蛻變,下一場風雨,將再次揭穿我們的僥倖和毫無防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