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紅「館長」陳之漢在網路直播中喊出「斬首總統」,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爭議。事件迅速觸動社會對言論自由與公共安全界線的討論。總統賴清德與行政院長卓榮泰均明確表態,台灣社會需要的是愛心與團結,而非仇恨與暴力,且政府將依法提出制裁。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言論自由雖為憲法保障,但並非無限,涉及威脅國家元首或煽動暴力的言行,必須受到法律規範。

首先,這起事件凸顯「言論自由與刑法責任」的界線問題。憲法保障公民自由表達意見,但此自由並不包括威脅他人生命或公共安全的行為。刑法明文規定恐嚇危害安全、煽動他人犯罪等行為均屬刑事責任範疇。當網紅或公眾人物利用社群媒體發表涉及暴力或威脅國家元首的言論時,其影響力遠超一般個人,可能對社會秩序與公眾心理造成實質威脅,因此法律介入具有必要性與正當性。

其次,事件反映社會倫理與公眾責任的重要性。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基石,但公共人物更應考量其言論的社會效應。公眾人物透過直播或社群媒體發聲,擁有巨大影響力,一旦散播仇恨或暴力訊息,不僅可能引發模仿行為,也會破壞社會共識與民眾安全感。賴清德總統提出「愛心、團結非仇恨與暴力」的呼籲,正是提醒社會大眾,公共討論應在尊重法律與社會秩序的前提下進行。

最後,這起事件也提醒我們,數位時代的言論監管與教育不可或缺。除了法律制裁,社會應加強對網路言論責任的教育,強化公民意識,讓個人理解言語的力量與界線;同時,政府與平台也應建立快速通報與防範機制,避免暴力或恐嚇言論擴散。

陳之漢喊斬首總統事件警示社會:言論自由固然重要,但自由的行使必須兼顧法律、倫理與公共安全。維護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是民主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而公眾人物更應以身作則,將自由行使建立在責任與理性之上。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兼顧民主價值與社會安全,避免仇恨言論破壞公共秩序與社會信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