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苗栗市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隨機傷人事件,48歲邱姓男子持刀砍傷2名國小女童及一名中年男子。令人關注的是,這名男子曾在10年前犯下同類案件,出獄僅半年便再次犯案。行政院長與衛福部長均坦言,現行社會安全網存在漏洞,追蹤期間曾有數次無法順利接觸個案的情況。此事件不僅帶給社會恐慌,也揭示我國對高風險個案追蹤與輔導制度仍有改進空間。

首先,這起案件凸顯「出獄即追蹤」制度的落差。根據衛福部資料,該男子在3月23日出獄,3月28日才正式由毒品防治中心接案,中間有五天的落差。雖然後續有10次家訪與聯絡,但期間仍出現無法接觸的空窗期,顯示追蹤制度在高風險期仍存在漏洞。其次,過去的毒品使用紀錄與行為異常雖被掌握,但現行制度對個案行為面變化的監測與預警仍不足,導致潛在風險未能完全預防。

從政策角度而言,這起事件提醒我們,社會安全網的設計應超越單一的毒品戒治或心理輔導,需結合跨部會的整合機制:包括刑後追蹤、心理健康支持、社區監控以及家庭與社會資源協作。尤其對有高重犯風險的個案,應建立「無縫接觸」機制,縮短出獄與接案之間的時間落差,並在追蹤期間保持高頻度、多樣化的聯絡方式。

此外,社會安全網的強化也需兼顧社區層面的教育與防護措施。透過學校、社區、地方政府及民間資源合作,建立多層防護網,例如學童安全教育、社區巡守、快速通報與危險預警系統等,既可減少類似事件發生,也能提升民眾的安全感。

總結而言,苗栗事件是對我國社會安全網的一次警鐘。制度設計上,應檢討出獄高風險個案的追蹤時效、接觸頻率以及跨部會整合能力;社區層面,則需加強防護與預警機制。唯有制度與社區雙管齊下,才能真正讓民眾安居樂業,避免恐懼再次籠罩生活。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