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面對在乎的對象,往往會展現在「防衛性」與「反擊性」的行為上。

當一個人真心重視某人、某個群體、甚至某個政治立場時,當外界出現質疑或攻擊時,他自然會跳出來反駁,甚至積極地保護。

 

這是因為「在乎」會引動內在的情感投射與身份認同,這種認同一旦被挑戰,人便會啟動心理防衛機制。例如,一個深愛家人的人,若聽到別人批評家人,通常會本能地挺身而出;同樣地,一個忠誠支持某個政黨的選民,也會在該政黨遭受攻擊時,立刻以各種理由、數據或情感論述去反駁。這種反應不僅是理性的辯駁,更是心理層面上維護「自我延伸」的一部分。

 

相信只要在網路上發表過對政治看法的人,一定都做過,嗆那些你不認同言論的人,或者被不認同你的言論的人反嗆,然後兩個人就開始找各種新聞或者梗圖來佐證自己才是對的一方。

 

當我們將這樣的心理反應放到兩岸關係與中華民國地位的問題上時,就會看到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中共國在對台政策上,始終堅持「一中原則」。無論是「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說法,或者「台灣人來自中國」的敘事,其核心指向只有一個:中共國才是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政權,而中華民國不被承認為國家。在這樣的框架下,統一的論述從來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合作或整合」,而是單方面宣告「中華民國滅國」的過程。

 

我們從未聽過任何中共高層在公開場合承認「中華民國是國家」,更別說以「國與國交流」的平等姿態來對話。無論是歷次的白皮書、涉台談話,抑或是習近平本人所提出的「兩制台灣方案」,其中的前提都是:中華民國不存在,台灣只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所謂的「統一」根本不是合作或融合,而是徹底的政權消滅——這才是真正的意涵。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有人口口聲聲說「我在乎中華民國」,那麼在面對中共如此直接的挑戰時,他應該展現出怎樣的心理與行為反應?

 

在心理學上,如果一個人真正在乎某個對象,當外力威脅到這個對象時,他會本能地反擊。

套用到政治脈絡,如果有人真的在乎中華民國,當中共在國際場合打壓我國主權時,他的直覺反應應該是批判與抵制中共的行為;同樣地,當中共試圖在話語權上抹消中華民國存在時,他應該會強烈反駁並捍衛。

 

而我們總是能在網路上看到很多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們,努力的反駁來自中共國的各種言論,甚至不惜一切的無無視中共國的一些優點,而就像台灣反綠的群體,不停的只拿負面的來嘲笑。

 

然而我們在現實裡卻常常看到另一種情況:媒體上、網路上,許多人在中共打壓的時候,不去責怪真正的加害者,反而將矛頭指向民進黨或執政者。舉例來說,當台灣被國際組織排除在外時,明明是中共的打壓造成的,卻有人選擇責怪「台灣政府不夠努力」;當中共在國際上否認中華民國存在時,這些人不是譴責中共,而是指責「某政黨挑釁」。

 

這種錯位的情緒投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很難解釋為「真的在乎中華民國」。因為一個真正珍惜與在乎的對象遭到外力威脅時,最直接的反應,應該是向外反擊,而不是責怪自己人。

 

這種行為若深入分析,可以解釋為「認同混淆」或「心理防衛的轉移」。有些人可能因為長期接受「一中」的敘事而內化了中共的框架,於是當中華民國受到攻擊時,他們不敢或者不願意正面對抗來源,反而將焦慮轉嫁到內部。

 

這就像一個家庭中,如果外人欺負了家人,但某些成員卻反過來責怪受害的家人「你為什麼要招惹他們」,這樣的反應不但沒有守護,反而間接地助長了外部的霸凌者。

 

因此,我們應該回到一個核心問題:[到底誰是真的在乎中華民國?]

 

是那些在面對中共的壓力時,選擇低頭、選擇轉移責怪的人,還是那些願意正面指出中共才是壓迫來源,並積極捍衛我國存在的人?

 

如果我們將「在乎」定義為心理層面的防衛與反擊,那麼答案其實非常清楚。只有那些在關鍵時刻敢於直言批判中共、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的人,才是真的在乎。

 

回到開頭所說的心理學例子:在乎家人的人會護短,在乎朋友的人會幫忙辯護;同樣地,在乎中華民國的人,當面對中共打壓時,他的選擇應該是「與其針對內部,應該先反擊外部的壓迫」。如果一個人在關鍵時刻選擇沉默,或者將責任全推給台灣自己的政府與人民,那麼我們就必須質疑,他口中的「在乎」究竟是真誠,還是只是一種政治語言的包裝。

 

總結來說,心理學提醒我們:真正的情感連結必然伴隨防衛與反擊。如果一個人或一群人無法在中共否認中華民國存在時,站出來反駁、反擊,而是轉而攻擊自己人,那麼他們所謂的「在乎中華民國」,恐怕只是一種自我安慰或偽裝。

而從這個心理層面來問,到底現在脽才是真的支持中華民國?而不是拿著保護中華民國的名義,來做打壓對手,獲取選票之行為?

當然任何人都無法定義誰才是真的支持中華民國?但我們卻可以從誰對中共國發表一些不爽的言論,或者類似掙扎的言論來看。

就比如馬英九雖然被一堆人喊著舔共出賣主權,但他也是少數出訪中共國時,配合對方的大外宣途中,也試圖為中華民國正名,但這些行為是一個懦弱的人的無力抵抗,我們都知道,有些事退一步後,是無力再爭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