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的局勢似乎還在膠著狀態,但是發展到現在,歐洲跟美國都站到烏克蘭這一邊。美國與烏克蘭於2025年4月30日簽署的《烏克蘭—美國礦產資源協議》標誌著兩國在經濟與地緣政治領域的深化合作,同時也對歐盟的對烏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協議不僅為烏克蘭提供了重建所需的資金與技術支持,還凸顯了美國在東歐地區,尤其是稀土與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戰略主導地位。面對這一新局面,歐盟迅速調整其對烏克蘭的援助策略,通過加大經濟、軍事與人道支持力度,來維護歐洲安全、平衡美國的影響,並確保自身在該地區的地緣政治地位。歐盟的這些舉措既回應了礦場協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也為烏克蘭的長期穩定與區域和平奠定了基礎。
在經濟援助方面,歐盟以「烏克蘭設施」(Ukraine Facility)為核心,計劃在2024-2027年間提供500億歐元的金融支持,其中包括330億歐元貸款和170億歐元贈款,以穩定烏克蘭經濟並推動戰後重建。2025年,歐盟已實施多項具體措施,例如支付50億歐元宏觀金融援助(MFA)貸款,這是G7「特別收入加速」(ERA)計劃的一部分,資金來源於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此外,歐盟推出了「烏克蘭投資框架」,鼓勵企業參與烏克蘭的重建工作,並將對烏克蘭出口的免關稅、免配額政策延長至2025年6月5日。這些措施旨在幫助烏克蘭充分利用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鋰和稀土),實現經濟復甦,同時減少對美國等單一外資的過度依賴,確保其經濟自主性。歐盟的經濟策略不僅抓住了礦場協議創造的機遇,也為烏克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在軍事援助層面,歐盟積極應對美國軍援減少的不確定性,2025年初,美國軍援佔烏克蘭總軍援的比例從2024年的40%降至20%。為填補這一缺口,歐盟在2025年2月計劃提供200億歐元軍事援助,包括火砲彈藥、防空系統和無人機,並於5月追加10億歐元用於武器生產。歐盟外交負責人卡婕·卡拉斯(Kaja Kallas)提出的「鋼刺策略」(Porcupine Strategy)成為軍援的核心,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為烏克蘭採購更多武器,其次投資其國防工業以提升自產能力。此外,歐盟通過「歐洲和平基金」(EPF)提供35億歐元支持,並與北約及國際烏克蘭基金(IFU)合作,採購新武器以應對俄羅斯的長期威脅。這些軍事舉措不僅回應了美國礦場協議帶來的戰略變化,也旨在強化烏克蘭的防禦能力,同時提升歐盟在東歐的安全影響力。
在人道與重建援助方面,歐盟持續應對俄烏戰爭帶來的嚴重後果。截至2025年1月,歐盟通過「歐盟民防機制」交付超過15.3萬噸援助物資,包括醫療用品和發電機,並協調4000名烏克蘭病患轉移至歐洲醫院。2025年,歐盟追加1.48億歐元人道援助,其中1.4億歐元專注於支持烏克蘭戰區內的脆弱家庭,確保其冬季基本需求。歐盟還支持烏克蘭基礎設施修復,例如能源和運輸系統,並通過歐洲投資銀行(EIB)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提供擔保,吸引私人投資參與重建。這些努力與礦場協議的資源開發目標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烏克蘭社會與經濟的長期穩定。
礦場協議的簽署顯著刺激了歐盟加大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美國在礦產領域的投資促使歐盟加速整合其援烏政策,例如利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來融資援助項目,從而減輕財政壓力。然而,歐盟內部也面臨挑戰,例如匈牙利等國反對部分軍援計劃,顯示出團結的困難。地緣政治層面,俄羅斯試圖通過向美國供應烏東礦產來分化美烏關係,但未獲成功,這進一步凸顯了歐盟需要更積極介入以平衡俄羅斯影響力。同時,中國在稀土市場的主導地位也推動歐盟與烏克蘭合作,建立替代供應鏈。礦場協議為烏克蘭創造了更多外交空間,而歐盟的支持,包括推動其2030年前加入歐盟,則強化了烏克蘭的國際地位,緩解了地區緊張局勢。
儘管如此,歐盟的2025年援烏策略仍面臨諸多挑戰。財政壓力因歐盟經濟增長放緩而加劇,如德國持續衰退,軍事能力不足則因缺乏美國的情報共享和高階武器技術而受限,內部分歧如匈牙利總理奧班的反對,這些都影響了決策效率。歐盟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北約及G7等多邊合作,並確保烏克蘭在礦產開發中保留自主權,以實現區域穩定與雙贏格局。總體而言,歐盟通過經濟、軍事與人道援助的全面升級,成功因應了美烏礦產協議後的新局面,不僅鞏固了其在東歐的戰略影響力,也為烏克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持。未來歐盟需在內部協調與資源調配上持續努力,以確保援烏策略的可持續性與成效。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