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擊敗四位男性對手,於2025年9月出任自民黨總裁並成為日本首位女性首相。她的出線既被視為安倍路線的延續,也象徵著日本的派閥政治出現轉變。
自民黨長期以派閥制衡維持內部協調。2025年黨魁選舉中,原本由岸田文雄領導的宏池會因經濟停滯、物價高漲與美日貿易僵局而民望低迷。高市以非派閥背景在黨內支援不足,但她巧妙繞過派閥餐敘,專注政策研究與地方基層經營,以及政務研究。
在第一輪投票中,高市借重安倍派與地方黨員票優勢領先,在第二輪擊敗小泉進次郎等人。這場選戰凸顯後安倍時代的派閥鬆動:宏池會與志公會(麻生派)未能形成強力聯盟,原二階派因腐敗醜聞聲勢下滑;與此同時,安倍派(清和會)與草根保守力量集結,選擇以高市為旗手推進國族主義議程。
性別再現:玻璃天花板抑或性別包裝?
高市的勝選引發全球媒體對日本性別政治的關注。支持者歡呼日本終於有女性領導人,然而批評者指出她未必帶來性別正義。日本政治文化重視年功序列與男性集體主義,女性政治家常被安排接待工作,缺乏實權。高市本人也曾透露遭到黨內男性同僚要求當主持人或接待賓客的經歷。她拒絕這些陋習,試圖超越傳統性別角色才能在保守政黨出線。
然而,高市對性別平權的政策主張有限。媒體指出,她支持儒家式家庭價值與延續男系皇統,反對夫婦別姓等改革。學者金斯頓(Jeff Kingston)與武田祐子指出,高市缺乏推動女性權益的政績,她的崛起只是「安倍式政治」的延伸。因此,派閥女性領導的象徵性突破反而掩蓋了政權的性別保守本質。這一矛盾構成了性別再現的第一重張力:女性身影被用來為民族主義與軍國主義添加柔性包裝,但性別制度本身並未鬆動。
戰略自主或戰略再建構
高市自2021年擔任「經濟安全保障擔當相」以來,主張日本應強化國家安全框架。她倡議建立國家安全戰略委員會,並承諾在上任後重新檢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畫大綱》和《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三份文件。她在《哈德遜研究所》撰文稱,面對俄烏戰爭與中國軍力崛起,日本需要持續檢討防衛策略與裝備。她支持設立類似美國CFIUS的外資審查委員會與反間諜法,並主張保護衛星與海底電纜等關鍵基礎設施。
高市亦強調經濟安全與科技投資。她提出「危機管理投資」框架,國家將對食物、能源、人工智慧、半導體、核融合、先進醫療和國防等領域提供資金。該政策顯示她擔憂日本對外依賴度過高,試圖通過國家投資與供應鏈多元化。
她也支持多邊同盟深化,呼籲加強與美國、澳洲、英國等國的合作,並在選前接受智庫訪談時提及與台灣建立「準同盟」的想法。在對外聲明中,她多次強調台海和平的重要性,認為不容許任何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
然而,高市的戰略自主論仍受制於美日同盟結構。她承諾維持對美同盟並支持強化嚇阻力;但她亦批評日本對美國安全依賴過深,主張日本要能自主決策。這種在自主與從屬之間的拉扯構成第二重張力:擴充軍備與經濟安全政策反映對中國崛起的憂慮,同時日本仍需依賴美國核保護傘和安全合作。
海底電纜與韌性合作的新議題
在國防藍圖中,高市特別強調保護海底電纜。台灣與日本周邊的海底通信纜線是數位經濟的生命線。美國智庫報告指出,日本擁有20個國際電纜登陸站並主導海纜製造,是連接美國、澳洲、韓國、東南亞、俄羅斯與地中海的重要樞紐。為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岸田政府在2022年設立440億日圓基金鼓勵新纜線與資料中心建設。報告強調,中國在海纜產業的掌控可能成為未來危機,要求日本加強產業能力並與盟國合作。高市的政策延續此一基礎,要求提升海纜與衛星防護能。在目前南海與台海局勢緊張的背景下,日本深化與澳洲、菲律賓及台灣的多邊安全合作已成優先議程。
經濟民族主義與對美摩擦:關稅與投資備忘錄爭議
除了安全議題,高市亦面臨對美經貿談判的挑戰。2025年夏,日美達成投資備忘錄,日本同意五年內投資5,500億美元換取美國將汽車及工業產品關稅從25%降至15%。日本三大經濟團體對此「勉強接受」,認為雖避免更高關稅,但仍衝擊GDP與汽車產業。經濟團體呼籲政府強化國內產業並倡導國際協調,以減輕美國「美國優先」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高市則表示若協議不公平,未來將要求重新談判。她在競選期間還曾主張設立外資審查制度,顯示對美投資審查採取強硬姿態。
這種經濟民族主義不僅出於維護工業利益,也與性別及制度因素相互作用。作為首位女性領導人,高市須在強硬姿態與社會期待間取得平衡。媒體形容她是「鐵娘子」,喜愛柴契爾夫人,強調經濟安全與對中強硬,這有助於打破對女性領袖柔弱的刻板印象。但是她的經濟政策受制於自民黨財政保守派與經濟團體壓力,貿易與投資談判與國家安全糾纏在一起,高市恐陷入在民族主義與同盟責任間的矛盾。
美日同盟的潛在摩擦
高市當選後,世界各國反應褒貶不一。我國總統賴清德公開祝賀並希望深化台日合作。中國外交部則提醒日本應遵守中日四份政治文件並改善雙邊關係。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George Glass)代表拜登政府祝賀,表示期待加強伙伴關係。然而,美國智庫對她的鷹派立場存有保留。《富比士》分析指出,高市暗示可能重新談判貿易協定,強調日本在經濟上要「敢於說不」。
這些反應預示美日同盟可能出現結構性摩擦,美國期待日本扮演印太安全支柱,增強國防預算並支持美國遏制中國;但是高市要求經濟自主與公平貿易,對美國投資審查採取更嚴格態度,這可能挑戰美國企業在日本的投資環境。
台灣的多層次應對:從基礎設施到議員外交
面對日本新政權的雙重張力,台灣需制定分層策略,既把握新機遇,也預防政策風險。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 電纜與關鍵基礎設施強化:日本智庫提醒海底纜線的戰略脆。台灣應加快建設備援路線及陸上衛星站,參與日本440億日圓海纜計畫;短期內提升海巡與海纜維修能量,中期與日本、菲律賓建立共享報警機制。
- 日台菲三邊對話機制:鑑於南海與巴士海峽對海纜安全的影響,建議以經濟、韌性,或是永續治理為主題,建立日台菲常設對話機制,共同演練海纜防護與人道救援;這也是對抗灰色地帶行動的重要平台。
- 經濟安全與科技合作:高市的危機管理投資聚焦AI與半導體。台灣可與日本合作共同開發量子、核融合及生技等領域。利用台積電熊本廠的合作經驗,推動互惠投資與人才流動。
高市早苗的當選是日本政治史上的重要轉折,但它既是突破也是侷限。她作為保守派女將象徵玻璃天花板被打破,卻並未能翻轉自民黨的性別保守文化;她主張戰略自主與經濟安全,但依賴美國的制度性從屬使其政策充滿矛盾;她在派閥鬆動中崛起,代表草根保守力量的再結盟,也折射出後安倍時代仍未能擺脫派閥政治的陰影。
對台灣而言,高市政權既可能帶來安全與經濟合作新契機,如何建構準同盟的議程,以及在韌性與安全上的共同圖像,是台灣持續強化對日關係的歷史性機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