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台灣從俄羅斯進口190萬噸石腦油,價值高達13億美元,超越所有國家,成為全球最大買家。這一數字不僅遠超2022年全年進口的57.4萬噸,更讓台灣在俄烏戰爭仍持續之際,成為俄羅斯戰爭經濟的重要外銷市場。

石腦油是化工與半導體產業的關鍵原料。根據芬蘭「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報告,台灣近三年的進口量呈爆炸性成長,平均月進口量已是2022年的六倍。尤其以台塑石化最為明顯,單是麥寮煉油廠就占了全台96%的俄油進口量,其石腦油來源更從2021年的9%,暴增到2025年上半年的90%。換言之,台灣的石腦油供應幾乎已經被俄羅斯壟斷。

對台灣而言,這樣的能源結構無法輕忽為單純的市場選擇,而是重大的國安隱憂。茲分述如下:

首先,俄羅斯與中國維持緊密戰略夥伴關係,而中國長期對台灣抱持敵意。如果中國能透過俄羅斯能源供應間接操控台灣,將形成極大的戰略風險。換言之,台灣絕不能過度依賴敵對國家,這種依賴若持續,終將演變為國家安全危機。

其次,國際制裁壓力不容小覷。G7已對俄羅斯石油設下每桶45美元的價格上限,但根據國際能源數據分析,台灣業者的實際採購價「極可能」高於此一門檻,恐違反限價政策並引來次級制裁。美國今年對印度進口俄油課徵50%懲罰性關稅,台灣若繼續成為最大買家,很可能遭受類似待遇,進一步衝擊出口導向的經濟體質。

再者,國際形象與道德責任同樣不容忽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台灣已累計進口價值112億美元的俄羅斯石化燃料,同時也是俄煤的全球第五大買家。雖然台電已停止購買俄煤,但民間企業仍持續進口,每月規模達4,100萬美元。這意味著台灣在聲援民主與國際正義的同時,卻也在資助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值得正視的是,這樣的矛盾將削弱台灣在國際社會的正當性,甚至動搖盟友對台灣的信任。

台灣能源進口依存度高達95%,結構性困境確實存在。然而,解方不應是押寶在俄羅斯,而應是多元化布局:加速再生能源投資、強化儲能技術、建立更穩定的供應鏈協議,並透過區域合作來分散風險。否則,今日企業因成本選擇的便宜之路,將在未來轉化為國家安全與外交代價。

綜言之,台灣必須正視這場能源依賴帶來的國安挑戰。能源不只是經濟議題,而是國家安全問題;石腦油不只是化工原料,而是戰略資源。在這個民主與專制對抗的時代,台灣既不能在道德立場上自陷矛盾,更不能在地緣政治中埋下風險,而在下一場可能的危機中被迫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