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下午,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短短半小時內潰決,傾瀉超過一千五百萬噸泥水。洪流沖毀橋梁、掩沒道路,瞬間改變整個地景,也帶走了無數生命與家園。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並不是毫無徵兆的天外飛來橫禍,而是氣候變遷下台灣環境脆弱性與治理失靈交織的必然警訊。
什麼是堰塞湖?
堰塞湖是山崩或土石流堵住河道形成的天然水庫,水量可能在暴雨後急速累積,堰體往往由鬆散的土石堆疊而成,穩定性極差。一旦溢流或潰壩,下游便可能在極短時間內遭遇巨量洪水。全球歷史上,堰塞湖潰決往往帶來嚴重傷亡,例如1786年中國四川牛欄江潰決,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台灣地形陡峭、降雨集中,本就極易生成堰塞湖,這次花蓮馬太鞍溪事件正是典型案例。
為何「事前處理」這麼難?
報導指出,馬太鞍溪上游的堰體形成於七月的颱風與豪雨。當時專家已警覺其不穩,但地點偏遠、交通困難,重型機具無法進駐;加上堆積物鬆散,若以爆破、挖掘或開鑿導流渠,極可能誘發更快的潰決。換言之,工程介入風險太高,只能依賴監測與撤離警戒。這更顯示台灣必須正視無法處理的大自然災害,而不是期待工程技術的萬能。
為何還是出現死傷?
問題在於警戒與撤離的落實。縣府雖有發布警報並劃定撤離區域,但許多居民未能即時撤出。一來是資訊傳遞不足,高齡者不一定收得到簡訊或LINE;二來是心態上的僥倖與依賴,許多人以為「應該不會這麼快」。最荒謬的,是有些避難收容所竟是設在潛在淹水區域,導致部分居民在官方指示下反而進入危險。這暴露出台灣災害管理的系統性缺失—警示、撤離、安置三個環節缺一不可,缺一環即可能釀成悲劇。
氣候變遷下的台灣困境
極端氣候下,大規模降雨與連續豪雨日益頻繁。台灣山區脆弱地層更容易崩塌,堰塞湖生成機率上升。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未來常態。若仍停留在事後補救,類似災害事件恐將年年重演。因此,我們必須具備前瞻的思維:
一、預警系統:建立全國堰塞湖資料庫,運用衛星遙測、無人機監測,進行快速偵測與模擬。
二、撤離計畫:針對高齡者、弱勢群體,設計更具體的撤離動線與交通支援,而非單純發送警報。
三、避難所規劃:確保避難點位置經過洪氾模擬分析,不再重蹈「避難點即危險點」的荒謬。
四、社區教育:透過學校、地方講習,讓居民理解堰塞湖風險,強化「立即撤離」的文化。
從「天災」到「人禍」的分界
花蓮馬太鞍溪的堰塞湖潰決,本質上是自然作用,但其災害規模與傷亡卻深受人為治理的影響。若能疏散更早、避難所更安全、資訊傳達更有效,或許悲劇不必如此嚴重。這正是天災與人禍的分界:自然事件我們無法阻止,但社會體制的反應速度、設計周全度,決定了災害是「事件」還是「劫難」。
政策建議與社會意義
台灣已經是全球最受氣候變遷威脅的島嶼之一。災害不會等我們慢慢改革,唯有積極投資「減災治理」,把預算放在前端的監測、教育與韌性建設,才能避免事後龐大的修補成本。這需要中央與地方擺脫「甩鍋政治」,建立跨部門的科學決策平台,也需要公民社會參與監督,要求透明資訊與科學依據。
花蓮馬太鞍溪的洪水已經退去,但留下的空洞,不只是斷垣殘壁與失落的生命,更是對我們治理體制的拷問。當下一次極端風雨再臨,台灣能否不再讓天然災害演變成人為悲劇?這才是台灣社會必須要立刻共同面對的課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