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之春」(Asian Spring)一詞近來在國際時事評論中頻繁出現,借喻中東「阿拉伯之春」浪潮,比擬亞洲各國正爆發新世代領導的群眾運動。2025年9月《紐約時報》評論〈一個無領導且互聯的 Z 世代正接管亞洲〉指出,亞洲的 Z 世代將數位動員視為政治本身,透過去中心化、流動的方式推動改變。同時,印度媒體《India Today》直接發問:「這是亞洲之春嗎?」文章比較南亞各國的抗爭走向與阿拉伯之春的相似處。
在該報導中,尼泊爾、印尼、孟加拉、斯里蘭卡、泰國、巴基斯坦等國近年陸續出現以青年為主力的大規模抗爭,議題涵蓋貪腐、威權、經濟不公,且多由社群媒體動員。不過,相較於阿拉伯之春的同步爆發,亞洲各國的抗爭呈現漸進且各異的節奏。即便如此,觀察家普遍認為這股「亞洲之春」浪潮正席捲南亞和東南亞,引發地緣政治的關注與聯想。
值得注意的是,外部大國在這波亞洲抗爭中的影響不容忽視。在中東,美國經常透過軍事與外交介入影響局勢;而在南亞,美中兩國的利益角力同樣形塑了部分運動的進程與結果。因此,要全面理解「亞洲之春」,須特別關注中國因素:包括中國在區域內透過經濟、外交與資訊等手段所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影響。
尼泊爾:Z世代反貪革命與中國變數
2025年9月,尼泊爾爆發該國數十年來最激烈的政治抗爭。這場以Z世代青年為主體的反腐敗運動,導致時任總理奧利(K.P. Oli)下台。抗爭導火線是政府於9月初頒布的社群媒體禁令:尼泊爾政府以未註冊為由封鎖了包含Facebook、X(Twitter)、YouTube等26個網路平臺。
表面上此舉是為加強數位服務稅與管制,但外界普遍質疑真正原因是社群上發起的一股揭露權貴子弟享樂特權的浪潮。事實上,禁令一出即激怒了高度倚賴社群的年輕世代,尼泊爾25歲以下人口佔全國近半,青年失業率高達20%,許多青年透過線上經濟或海外工作養家。禁社群被視為既斷人生計又箝制言論的暴政,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因素的牽動
作為內陸國且夾處中印兩大國之間,尼泊爾的劇變對區域強權中國格外敏感。奧利本人所屬的尼共(UML)與中國關係友好,其政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中尼在加德滿都的基礎建設合作緊密。2024年奧利還曾訪華強化雙邊合作。因此奧利政府的垮臺令北京高度關注。
然而,尼泊爾抗爭背後的貪腐問題恰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多年來,尼國多項重大基建出現貪腐醜聞,其中一些項目由中方企業承建或融資。例如耗資約14億尼幣的新博克拉國際機場被揭發施工階段涉嫌巨額挪用。該機場由中國承包並提供貸款,被視為「一帶一路」旗艦工程之一,卻傳出貪污醜聞,引發民怨。又如尼泊爾電信監控系統採購案中,價值32億尼幣的設備合同疑雲重重。這些傳言和不滿在年輕世代中發酵,強化了抗議者對「權貴與外國勾結掏空國家」的憤怒。
中國在尼泊爾案例中的角色複雜,作為投資者和奧利政權的友好夥伴,因貪腐醜聞而成眾矢之的;又以區域強權身份關注和影響事態發展,顧及印度的態度又不能光明正大出手。
菲律賓:反貪浪潮與南海對抗交織
與內陸小國尼泊爾不同,菲律賓作為東南亞的重要島國,2025年9月的動盪體現出內政反貪抗議與外部海上博弈的雙重壓力。在馬尼拉街頭,高漲的民怨針對國內龐大的基礎建設貪腐醜聞;而在菲律賓西部海域,馬尼拉政府同時面對來自中國的強大海上壓力。兩條戰線交織,使得菲律賓的「亞洲之春」帶有不同於尼泊爾的地緣特色。
2025年年中,菲律賓媒體接連曝光政府治水工程的嚴重貪腐:數十億披索的防洪款項被挪用,大量「幽靈水利工程」從未真正施工卻報帳領款。隨即參眾兩院展開調查,牽扯出多名國會議員和高官收受回扣、偷工減料的驚人內幕。其中一項調查指出,2013-2025年間預算編列中,參議員伍德隆·吳Maynard Ngu(時任對華特使)曾要求提供項目清單,暗定預算抽成20%作為回扣。此人也是參議長艾斯庫德羅(Chiz Escudero)的競選金主,說明中國商界與菲國政客之間的裙帶關係。
醜聞引發菲律賓民間強烈憤慨。2025年9月12日起,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反貪腐示威。在馬尼拉黎薩公園(Rizal Park)及人民力量紀念碑附近,同時聚集了不同群體的兩場抗議:一場由學生與公民團體發起,以「淹沒在貪腐」(Baha sa Luneta)為題,象徵政府貪腐如洪水氾濫;另一場由宗教界號召,被稱為「一兆披索大遊行」(Trillion Peso March),抗議政府在防洪工程中貪汙上千億披索。
隨著抗議升溫,菲律賓政府迅速讓步:總統小馬可仕在全國演說中承諾支持反貪行動,呼籲和平示威,並宣布成立獨立基礎建設調查委員會深入追查。國會亦火速展開肅貪行動,參議長艾斯庫德羅被免職,由反對黨的前議長索托(Tito Sotto)接替;眾議長羅慕爾德斯(Martin Romualdez,總統之堂弟)也在壓力下辭職;公共工程部長博諾安(Manuel Bonoan)請辭,由廉政形象良好的狄松(Vince Dizon)取代。
9月下旬,菲律賓上訴法院應獨立委員會申請,凍結了135個銀行帳戶、27份保單,涉及26名官員及承包商,規模之大前所未見。據估計,2023至2025年間有高達1,185億披索(約2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遭貪汙浪費。在輿論與司法的雙重壓力下,全國反貪示威於9月下旬逐漸平息。這場和平但有力的群眾運動,迫使菲國政壇進行多年未見的大清帳,堪稱「菲律賓之春」的重要里程碑。
海上爭端與民族情緒
巧合的是,就在民眾舉行反貪示威的同一時間,菲中兩國在南海的緊張對峙也達到高峰。2025年9月中旬,中國政府突然宣布在中菲爭議的黃岩島(Scarborough Shoal)設立「國家級海洋保護區」。北京聲稱此舉是為了環境保護,但菲律賓政府痛斥這明顯是藉環保之名行實質佔領之實,批評該計畫「非法且只是侵占藉口」。
此外,菲中在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和周邊海域的緊張也持續。9月上旬,菲律賓與美日盟友首次在菲專屬經濟區內舉行海上聯合巡航與人道演習,中方警告此類舉動「極具破壞性」並在演習區附近增加軍機軍艦活動,以示威懾。這些事件都在菲國媒體上不斷發酵,刺激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9月11日至17日正值菲律賓民眾街頭抗議貪腐高峰,同期社群媒體上充斥著要求政府更強硬對抗中國的聲浪。許多示威者在現場揮舞國旗,高喊「保衛祖國海域」等口號,將反貪腐與反對外來壓迫相提並論。天主教會等團體也在遊行講臺上呼籲政府「不但要清除國賊,也要抵禦外侮」。由此可見,中國在南海的強勢作為無形中助長了菲律賓群眾對中國的不信任與反感,與國內反貪情緒交織成更高漲的社會憤怒。
在菲律賓這波「亞洲之春」浪潮中,中國扮演了微妙的雙面角色,是引發民憤的間接因素,也是局勢中的關鍵外部角色。這種雙重角色意味著菲律賓未來的政治走向,將對中菲關係產生重要影響。北京需要慎思:若繼續在南海咄咄逼人或對菲內政輸出不透明的經濟模式,可能進一步激化菲國民族主義,推動馬尼拉更倒向美日同盟。
中國的四種力量:硬壓力、敘事戰、資訊戰、經濟外部性
「亞洲之春」背後,可以清晰看到中國運用四種力量在區域內進行影響或介入:
硬壓力(Hard Power Pressure):這主要指軍事和安全層面的直接壓力,典型如對鄰國的海上或邊境行動。以上菲律賓的案例中,中國在南海頻頻出動海警船、軍機,以實力維護其領土聲索,對菲產生直接威懾。
這種硬實力壓力往往激起對方國內更強烈的反彈情緒,正如菲律賓民眾因黃岩島事件群起抗議。再如印度近年在中印邊境拉達克地區與中國對峙,印度國內民族主義升溫,一度出現抵制中貨浪潮。
敘事戰(Narrative Warfare):中國非常重視話語權,透過官方媒體、外交辭令和友好智庫文章,塑造有利於己的敘事。在這波亞洲抗爭中,北京頻頻強調「保持穩定」「反對外部干涉」,試圖將抗議定性為外國勢力煽動的結果。
在尼泊爾與孟加拉,親中媒體或官員暗示美國在背後作祟,以削弱抗爭的正當性。又如對菲律賓,宣傳強調中國設立海洋保護區是環保善意,指責菲方「炒作」南海議題。這些敘事戰的目的在於,一方面爭取國際輿論同情,另一方面影響對方國內親中群體的看法,使其質疑抗議的正當性。
資訊干預(Information Interference / Cognitive Warfare):此指利用網絡和資訊科技影響他國民意與認知,包括假訊息、網軍、水軍等操作。「亞洲之春」的爆發與擴散,本身就深受社群媒體影響。中國一方面在自家嚴控網絡輿論,另一方面對外卻積極經營數位影響力。
在南亞,印度情報部門多次警告中國駭客和宣傳網絡滲透印度社媒。在東南亞,越南和菲律賓也揭發過疑似中國來源的假消息。資訊干預的目的在於扭曲事實、分化對手、塑造恐懼,以利於中國的戰略敘事。
經濟治理外部性(Economic Governance Externalities):中國近年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在亞洲遍地開花,帶來龐大資金與工程,客觀上也改變了當地經濟治理生態。一中國資金提供南亞、東南亞的基健資源板,同時也讓大量不透明貸款與工程湧入,使某些國家原已脆弱的治理體系更加難以監督。
地緣意涵與風險展望:中國該如何自處?
「亞洲之春」展現了亞洲新生代追求公義與變革的強大力量,各國政治版圖為之重塑。北京長期以來仰賴與亞洲各國執政菁英建立緊密關係,透過高層交往和經貿往來鞏固自身影響。
然而,當這些菁英因民意壓力垮臺或被迫讓步時,中國過往投注的資源和心血可能付諸東流,甚至成為新政權眼中的負資產。更甚者,若中國被視為舊腐敗體制的一部分,新生代領袖勢將與之保持距離乃至敵視,以迎合人民對改革的期盼。這對中國在亞洲的地緣政治版圖是不利信號。
「亞洲之春」對中國最直接的風險,莫過於類似運動的思潮穿透邊界,引發中國境內民眾的聯想與共鳴。中國政府對此高度敏感,早在阿拉伯之春時期就曾嚴防所謂「茉莉花革命」輸入。同樣地,針對近期南鄰國家的抗爭,中國加強輿論管控,避免國內媒體詳盡報導,社交平臺上也迅速屏蔽相關討論。
資訊時代下,完全封鎖訊息並不現實,中國年輕人透過翻牆等方式仍可了解外界動態。這對北京是一大警鐘:鄰國青年反抗貪腐威權的成功案例,可能激發中國公眾對自身問題的反思,潛在地增加國內維穩成本。北京未來在處理亞洲鄰國民主抗爭時,或將更加低調審慎,避免激起聯動效應。
對中國決策者來說,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與尊重鄰國民意間拿捏分寸,是繼續崛起所繞不開的課題。如果仍一味以硬實力壓制與各種手段操控,只會加劇鄰國的疑懼與反彈,區域穩定亦難以長久維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