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的新聞逐步披露,相信國人漸漸的對整起事件背後的政治操作,有著一定程度的認知。先是在民進黨立院黨團的LINE對話群組中,王定宇委員希望行政院可以彙整具有殺傷力的訊息,藉以作為黨公職與友軍的貼文素材。對話中還提到內政部長劉世芳,指其正在整理相關罹難者的分布資訊,想要藉由亡者皆集中在強制撤離區的情事,來譴責地方政府疏散不力。

當這則新聞曝光後,民眾不禁譁然,原來在災情尚未止息的彼時,執政黨人心中所想的,居然不是發揮人溺己溺的精神,不分彼此的投入救災事宜,反倒是想著端看有無甚麼政治攻防上的漏洞,好一舉擊潰「傅氏王朝」。畢竟,在大罷免一役沒能拔掉傅崐萁,藉由本次天災若能拔傅成功,是不是也呼應著過去柯建銘總召所說的「老天有眼」呢?頗有這味道吧?!
訊息串當中,唯一被cue到的政務官、內政部長劉世芳,無疑成為眾矢之的。畢竟職掌「天下第一部」,手握完整的救災工具,部長居然與執政黨委員,在災難當下「密謀」著如何製作具有「殺傷力」的政治廣宣,太扯了點,根本尸位素餐吧!

不過呢,隨後在另一則新聞中,劉世芳與農業部林保署官員的通話錄音中,聽著部長鉅細靡遺的就各種疏散可能詢問事務官的專業意見,即便不是自己所熟稔的領域,也不擺官架子的尊重下屬的建議,做成「垂直撤離」(指居民無須撤離當地,只要到自家樓上避難即可)的決策。無論這決定在事後看來是否合宜,但至少確實是經過專業評估後的結果,也不見有絲毫想甩鍋給地方的意圖,和民進黨群組中的那位「世芳」,可說是判若兩人。兩相對照,便可窺見在政務官與事務官之間,當一個人必須同時秉負著雙重角色,箇中的政治矛盾便焉然浮現。

我始終還是願意相信,每一位政務官,心中念茲在茲的,都是想著如何福國利民。畢竟,不說利他,就說為己,大家都想要名留青史吧?有誰會想遺臭萬年呢?基此,即便是黨性堅強的人,當你被任命做為國家政務官的那一刻,心懷做好的企圖心,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奈何,就好似黑幫一樣,你想金盆洗手,但同志們卻不肯放手一般。對政黨而言,既然是黨給你偌大的權力,自然就該對黨有所貢獻,政務官不能只處理政務,相關的政治攻防,執行狙擊在野黨的任務,多少也都該盡點力。就是這樣,逼使得政務官不得不拿起「殺傷力」極強的刀做點事,從被動的提供資料,到主動的圖卡製作,積極的程度,恐成為黨用來評估忠誠度的KPI,若想繼續留任,能不機警點麼?
試問,徘徊在「事務專業」與「政務攻防」的十字路口,政務官該如何自處呢?為什麼再怎麼被看好的人才,當上了政務官都難免顢頇,這就是答案吧!

基此,筆者建議政務與事務之間,真的該有個涇渭分明的界線。政務任務的權限,儘管在國家領導人的手中,但這種人事權力本就該自我忖度,在政治效忠與專業能力之間,應多點專業考量,而少些政治安排。
換言之,政務任用的最佳樣態,應是從常任文官體系中擢升,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經歷長期歷練的將才,同時相對秉持著行政中立,與政黨人士之間較無關聯性。相反的,一昧的從自家人小圈圈中搞空降,純粹從政治忠誠度考量,即便政務官當事人想真的認真做點事,也難保不會受到政黨的左右,為了政治攻防,而做出未盡合乎個人意志的舉措,罔顧了專業與良心,試問這官怎麼當得好?

其實,從「總統是否兼任黨主席」的陳年議題,政客與國人們就該深刻的體認到,政務與事務之間,著實是相互悖離的。攤開過往的紀錄,總統兼任黨主席的結果,往往就是下台一鞠躬,畢竟一方面發心要當全民領袖的同時,另方面又磨刀霍霍的向著在野陣營,如何眾望所歸呢?
看看台灣當前的政務官百態,大概就可以窺見國家治理的良莠了,您覺得怎麼樣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