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以色列首次對卡達領土發動空襲,直接瞄準位於多哈的哈瑪斯流亡領導人會晤地點,此舉開創了以美國盟友身份攻擊另一美國盟友的先例。由於空襲時間點恰逢哈瑪斯準備回應美方停火提案之前數小時,等同於摧毀關鍵的斡旋進程。

卡達代表的中東地緣話語正在碎裂

這場空襲事件引發了對「多哈」這一空間與符號在地緣政治語境下重新定義的討論。長期以來,多哈被視為中東衝突中的安全中立地帶和外交調停中心:塔利班辦事處、巴以和談以及蘇丹衝突談判等多項國際斡旋都選址於此,賦予卡達首都一種「安全避風港」與和平對話平臺的象徵意涵。

然而,以色列此番行動顯然意在打破多哈作為安全區域的神話。納坦雅胡在事後強硬表態稱,此次針對哈瑪斯高層的行動是「完全由以色列自主發起並執行」,警告卡達等「庇護恐怖分子」的國家務必自行將其驅逐或繩之以法,否則「我們(以色列)會親自出手」。

對以色列而言,多哈不再是被動接受談判的和平場域,而被刻畫為恐怖組織藏匿的前線,必須以武力淨化。此番語意上的轉變,等於宣稱「沒有任何地方對恐怖分子而言是安全的」,即使是遠在海灣、曾被視為外交中立區的多哈也不例外。

美國的消極作為也引發區域國家的強烈反應。歷來在對以色列立場上不一的海灣合作理事會(GCC)國家,此刻罕見地站到一起,將對卡達的攻擊視為對集體主權的侵犯。曾與卡達有齟齬的阿拉伯鄰國如阿聯大公國(UAE)和沙烏地,紛紛致電或親訪表示聲援;約旦王儲、阿聯總統、埃及外長相繼現身多哈。

9月15日,多哈召開阿拉伯-伊斯蘭緊急峰會,海合會各國聯袂譴責以色列,強調任何對卡達的攻擊即是對所有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的攻擊,以色列的突襲成為凝聚阿拉伯團結的催化劑。相形之下,西方國家的反應明顯溫和許多,美國政府僅以「遺憾」一詞帶過,並未直接譴責以色列,此種落差加深海灣國家的觀感。正因為時機、規模和對象的特殊性,這次空襲從一場軍事打擊升級為地緣政治風暴。

中東安全社群的幻滅

以色列空襲卡達的行動,對於中東地區的安全與互信造成顯著的影響。首先,海灣國家對美國安全保證的信任被嚴重侵蝕。卡達過去數十年甘願提供領土供美軍進駐,交換來的正是華盛頓對其安全的承諾。然而,美軍此次未能阻止甚至未提前警告盟友受到攻擊,令多哈質疑駐軍存在的意義。

這種不安全感不僅籠罩卡達,也在中東地區間蔓延。長期以來,沙烏地、阿聯酋等國家視與美結盟為生存保險,如今則開始認清「美國的保護是有條件且不可靠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國在海灣的戰略地位或許不會立刻被取代,但這次事件無疑加速了阿拉伯盟友尋求安全多元化的趨勢。

其次,區域內部的互信與合作前景同樣遭到重挫。集體防禦機制的缺位在此次事件中暴露無遺,作為區域多邊組織的阿拉伯聯盟和海灣合作會議雖齊聲譴責,但缺乏實質性的威懾或反制措施。

海灣國家近年來在對以關係上意見不一,有的加入《亞伯拉罕協議》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有的則保持距離。然而,這次多哈遇襲成為契機,沙烏地、阿聯、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國意識到,如果連卡達這樣的美國非北約主要盟國都難逃一擊,那麼任何一座海灣國家都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各國產生了加強集體防禦和協調外交的強烈動機。

區域領袖們認識到,唯有透過可信的嚇阻機制與緊密的政治協調,才能避免各個擊破的命運。此次事件稱作海合會的「統一震撼」(unifying shock),外部威脅正在重塑區域認同,迫使各國優先考量集體安全而非內部爭端。

然而,要真正建立中東版的「安全社群」仍困難重重。所謂安全社群,指的是區內國家形成一種穩定和平的架構,以致成員國不再將戰爭視作解決爭端的選項。然而當前中東的現實與此相去甚遠,戰爭和武力依舊是政治工具,區域內缺乏有效的衝突解決機制。

海灣國家本希望透過正常化關係和經濟融合來換取和平,以色列此番行動無疑扼殺了這些希望,擴大《亞伯拉罕協議》版圖的美國計劃更是遙遙無期,沙烏地已明言在巴勒斯坦問題解決前不可能與以色列建交,而阿聯酋和巴林等已建交國家也面臨強大壓力要求凍結合作。在這樣的困境下,各國勢將持續尋求新的戰略支點,以彌補集體防禦的失靈。

第三方核武引進 沙烏地—巴基斯坦安全合作

以色列空襲卡達的餘波促使沙烏地阿拉伯迅速調整安全戰略,將目光投向擁有核武實力的巴基斯坦,試圖透過加強雙邊防務合作來填補自身安全缺陷。2025年9月17日,也就是多哈事件發生一週後,沙烏地與巴基斯坦在利雅德簽署《戰略互防協定》。根據協定,任何對一方的侵略都將被視為對雙方的攻擊。這一措辭與北約第五條款如出一轍,標誌著沙巴兩國傳統軍事盟誼的正式制度化。

儘管兩國軍事合作由來已久,巴基斯坦部隊數十年來一直駐紮沙國協訓護衛,但是這份協定仍被視為雙方聯盟的里程碑,它幾乎結合了「利雅德的財力」與「伊斯蘭堡的武力」為一體。

巴基斯坦是當今世上唯一擁核的穆斯林國家,擁有強大的軍隊和導彈實力;而沙烏地作為伊斯蘭世界領袖和能源巨擘,財力雄厚卻缺乏核威懾手段。沙國意在透過這項協議將巴基斯坦的「核保護傘」引入中東,彌補自己在面對以色列這一核武國家時缺乏戰略威懾的劣勢。

這項協定被視為沙國在卡達事件後尋求安全再平衡的重要舉措,透露出幾層戰略意涵:

首先,它象徵著核威懾的外部引進。儘管協定公開文本未明示任何核合作,巴基斯坦官員也聲稱其核武器僅針對印度而非用於中東;但是沙烏地方面釋放的訊號相當明確利雅德方面高層暗示,在協定框架下沙國將實質上享有「核保護傘」的庇護。藉由與巴基斯坦結盟,沙烏地等於擁有了一道第三方核保險。

其次,此舉反映出沙烏地對美國安全承諾信心的下滑以及尋求安全多元化的迫切。過去沙美安全關係雖偶有嫌隙,但基本互賴。然而,多哈事件中美方的不作為,加之美國近年重心轉向亞太、對區域承諾顯得搖擺不定,使利雅德決心建立替代選項。

沙烏地—巴基斯坦防務合作的影響,可能不僅是當下的中東安全格局的再平衡,而是整個印度洋沿岸的秩序重置。核威懾現已明確地被引入海灣地區,為中東原已複雜的安全格局再添變數。

中國未必能趁虛而入

在中東安全版圖劇烈變動之際,中國也不放棄趁虛而入,特別是2023年3月中國促成沙烏地與伊朗的歷史性和解之後,中國的調停能力引發各界關注。中東國家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在幾乎一邊倒支持以色列感到失望,希望中國平衡西方影響力;另一方面,中國自身在中東也有重大利益,作為區域能源和市場的最大買家,維護中東穩定符合其經濟安全需求,中國也有著自身的地緣政治企圖。

北京近年明顯加強在中東的安全參與度,設立特使參與耶路撒冷問題斡旋、提出「全球安全倡議」(GSI)主張新的中東安全架構、積極參與多邊論壇等。2024年7月,中方更斡旋巴勒斯坦14個派別的和解會談,顯示其調停版圖拓展至巴勒斯坦內部事務。

儘管如此,中國在中東扮演安全角色也面臨諸多侷限與平衡。首先,中國奉行的不干涉政策和非結盟理念與西方截然不同。北京長期強調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反對干預內政,也不傾向於建立軍事同盟。即便面對中東盟友要求其提供更明確的安全支持,中方仍保持謹慎,不願捲入地緣衝突的泥沼。

同時,美國在中東的傳統軍事優勢依然明顯。即便近年華府有所收縮,但截至2025年,美國仍在海灣多國維持基地並與盟友有緊密防務協定,對區內安全格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在中東地區常駐的第五艦隊並不是虛有其表,是印度洋地區最強的大軍事力量。

再次,中東國家本身亦講求自主多元。海灣阿拉伯國家近年推行經濟多元化和軍事現代化,以減少對外部的依賴。這意味著它們不希望重新陷入對另一個大國亦步亦趨的模式,即使與中國交好,也更傾向於在中美、俄之間保持平衡,藉此爭取最大利益。

在軍武的採購方面,英國和法國的優先度仍高於中國,這種基於歷史與事實的影響力仍然領先中國。這種趨勢意味著中國很難在中東參與安全社群,而須以更靈活的方式參與安全事務。

在多邊安全機制方面,中國可能扮演有限的促成者角色。自2019年起,中國已主辦兩屆「中東安全論壇」,提出許多中國視角的安全新理念,如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等,希望為中東提供除美國「安全傘」之外的另類方案。但是迄今這些倡議多停留在原則宣示和學術交流層面,未對現實衝突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

安全社群的遙望與核陰影下的現實

以色列空襲卡達事件反映出當前中東安全架構的脆弱與失序,區域內缺乏互信、集體防禦機制無力,再加上外部大國介入不均,使得中東距離形成杜伊契所謂「安全社群」的理想狀態相去甚遠。

更為棘手的是,未來中東安全格局可能滑向另一個極端。即陷入核陰影與破碎多極交織的分裂狀態。此次沙烏地—巴基斯坦防務協定的簽署,標誌著核威懾正式成為中東安全的一部分。

一旦未來伊朗或其他國家跨越核門檻,區域將出現多方核威懾並存的局面。在缺乏區域信任機制和軍控框架的情況下,核威懾的多邊化使誤判與升級風險與日俱增。

如果這種碎片化趨勢持續,中東將進入一種「沒有統一規則的安全競賽」狀態,將嚴重影響化石燃料進出口的安全。

對我國而言,在完成能源轉型之前,仍需加速投入其他能源避險方案。綠能等其他可執行的方案仍得維持,不能輕易偏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