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對瑞士產品徵收高達39%的關稅,這不僅是貿易政策的調整,更反映出美國在全球貿易重塑中的強勢策略。瑞士長期以來作為中立國與經濟強國,一直維持與美國的穩定關係,但此次關稅風波揭露了美國對貿易逆差的零容忍態度。美國的核心訴求集中在黃金與製藥產業,藉由談判迫使瑞士在這些領域讓步,以縮減雙邊逆差。從整個過程觀察,美國的談判策略是以高關稅施壓,再結合經濟誘因與政治槓桿,讓對手在壓力下被迫妥協。

瑞士政府的回應則展現了務實與克制。瑞士聯邦委員會召開緊急會議後,宣布將提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以回應美方關切,並避免直接對抗。瑞士總統凱勒-蘇特雖赴美卻未能成功會晤川普,顯示談判的艱難,但瑞士依舊強調深化對話,而非報復。經濟部則僅表示談判仍在進行,沒有透露細節,凸顯其低調務實的外交風格。

這場談判讓瑞士面臨經濟與外交的雙重壓力。經濟層面,美國市場對瑞士出口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關稅可能讓瑞士GDP承受0.3%至1%的衝擊,長期甚至會導致增長停滯。外交層面,瑞士中立模式面臨挑戰,是否繼續維持孤立戰略或強化與歐盟合作,成為政策爭論的焦點。更有媒體建議,應透過瑞士名人如費德勒或前FIFA主席因凡蒂諾,進行非官方的「軟外交」溝通。產業界則提出以增加對美國的軍備採購或能源合作來換取貿易壓力的緩解。這些建議反映出瑞士社會的多重反思:如何在維持中立與確保經濟利益之間找到平衡。

美國的核心要求相當明確:黃金與製藥。美方希望瑞士能在美國設立或擴大黃金精煉產能,並在製藥領域增加本土投資與出口,以平衡雙邊貿易。同時美方也釋出可能的交換條件,包括未來關稅豁免。瑞士則考慮增加對美軍備採購,並開放液化天然氣市場,作為妥協姿態。這場交鋒顯示瑞士不僅要在經濟層面讓步,也必須重新思考其國際角色。

整體來看,美國透過這場談判展示了「先施壓、再交換」的強硬策略。高關稅是震撼手段,隨後再以經濟與市場誘因引導對手讓步,這種模式很可能成為美國未來對歐洲與其他主要經濟體談判的常態。而對瑞士而言,這場危機既是衝擊也是轉機。這個談判過程充分揭示出瑞士在中立外交下的脆弱性,也迫使其加速思考與歐盟及其他國際體系的整合,以確保自身在新一輪全球貿易秩序中的位置。

總結來說,瑞士的回應凸顯三層意涵。首先是實用主義,優先選擇外交斡旋與協商,而非立即反擊。其次是制度考量,中立傳統雖讓決策步伐緩慢,但也保有談判空間。最後是戰略重構,這場關稅衝擊或將推動瑞士在國際經濟與政治格局中的定位轉型。美國想要的答案其實不複雜,就是黃金與製藥。而瑞士的真正挑戰在於,如何在堅守自身制度優勢的同時,找到融入全球經濟整合的新平衡點。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