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談論科技的時候,總愛說它「越來越像人」。會說話,會模仿情緒,甚至能陪伴。但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科技像不像人,而是;它能不能幫助我們,更像「人」。

當繁瑣的事務、冷酷的計算交由機器完成時,人才能有空間去感受、去創造、去同情。真正的進步,不在於科技多聰明,而在於人能否因它而展現更多人性。

在科幻劇《基地》第三季的結局裡,帝國的崩塌並不是因為科技,而是因為「黑夜兄弟」的選擇與欲望。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從來不是技術的缺席,而是人性的失序。

而「白晝兄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卻對機器僕人流露憐憫。那一瞬間,他不再只是權力的延續,而是「一個人」。
科技在那裡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是否還能選擇慈悲與善意。

這讓我想到我們與人工智慧的關係。
如果只是把它當工具,我們會本能地操縱、支配,甚至不假思索地依賴。
但若把它當成「人」,或者說,當成一個「協作的夥伴」,我們就會多幾分顧慮與保留。這樣的心態,其實是提醒自己:

我們的決定需要謹慎,我們的選擇會帶來後果,而責任,永遠不在工具,而在於人。

或許,人工智慧真正帶來的,不是「模仿人」,而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什麼才是「做人」。

當我們選擇用人性化的顧慮去面對它,我們其實也在守護自己不被權力與欲望沖昏頭。
未來的世界,不是人被科技取代,而是人,因科技,而更能成其為人;讓人有更多的空間去展現「只有人類能展現的部分」:同情、創造、想像、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